【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管理的“眼睛”和環保執法的“哨兵”,真實可靠是要務。環境監測數據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只有從國家戰略和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確保環境監測的“耳目”作用,才能真正找準治污重點,對癥下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推進。
“頂梁柱”中現“蛀蟲” 環境監測數據遭威脅
說到環保數據造假,近段時期,令人印象深刻的非“西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莫屬。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此案中涉案7人均因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1年3個月至1年10個月不等。環保部還對外公布通報情況,要求各級部門汲取教訓,引以為戒,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性。
環境監測是頂梁柱
此案一經曝出,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其影響力直到現在都不曾停歇,更是將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與否推向了前臺。有人說,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基,如果連數據都是假的,根基就不復存在,環保便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環保部部長李干杰曾表示: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頂梁柱,為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必須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和全面。要堅持問題導向,提高認識,創新思路,確保數據“真、準、全”。
可以說,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推進,以及民眾環保意識的不斷覺醒和強化,環境監測數據的重要性,已經深度扎根并直入人心。現在,人人皆知,環境監測就是生態環保的眼睛和耳朵,作假行為勢必導致環境監測耳聾眼花,后果不堪設想。
數據真實性遭遇威脅
為了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環保部開展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工作。譬如為了清理環境監測數據的干擾因素,上收大氣所有國控站點的監測事權,不讓地方再參與監測站點的運營維護等,為大氣監測數據的真實性上了一道又一道保險。
然而,環境考核不斷收嚴,作為重要參考指標,環境監測數據還是被一些別有用心者盯上。或直接在監測設備或監測數據上動手腳,或者讓灑水車、霧炮車等所謂的“神器”圍著國控站點打轉……作假手段五花八門,刷新了民眾的三觀。
企業造假,禍害無窮;而地方環保部門的造假,更加惡劣。殊不知,本該起到帶頭表率作用的環保部門反而弄虛作假,一來給當地企業做出了極其錯誤的示范,甚至讓不少企業存有僥幸心理,鋌而走險。二是嚴重影響環境決策,大大阻礙了環境治理的進程;三來讓監測數據的性和政府與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如環保部通報的內容所說:“涉案人員法治觀念淡薄,個別領導干部片面追求政績,少數地區不在落實污染防治措施上下功夫,卻在監測數據上弄虛作假,采取不正當手段,人為干擾環境空氣監測數據,嚴重誤導環境管理決策。”
多方入手,根治“造假病”
為了從根本上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進行打擊,2016年底,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從事環境監測設施維護、運營的人員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等行為的,應當從重處罰。各地公安司法部門也對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我們認為,針對環境數據造假行為,嚴厲打擊固然沒錯,但也應在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多下功夫,憑借系統性優勢,環環相扣,才能真正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大方面著手:
,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促進“不愿假”的氛圍形成。第二,強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工作,讓“不能假”成為常態。第三,強化問責制度,倒逼社會監測機構守信履職,讓相關人員“不敢假”。第四,加快環境監測技術的突破創新,推動實現環境監測的立體化、智能化、可視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