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雖說,瑞士曾被冠以廢品回收“世界”的稱謂,但是幾乎同一時期,瑞典也在廢棄物回收率上取得了相似的成效。十年前后,瑞典垃圾處理得到極大改善,該國甚至喊出了“瑞典零垃圾”的口號。縱觀當下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實現“瑞典零垃圾”也許真的不是夢。
在一份媒體公告中,它把瑞士譽為“廢品回收領域值得效仿的楷模,極高的回收利用率讓其他歐洲國家望塵莫及。”隨后發布的政策文件為該機構抵制即將付諸公投的動議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某商業游說團體發布的資訊圖表一一羅列出各國的廢品回收率,終得出結論:放眼,瑞士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廢品回收“世界”。
“瑞士堪稱廢品回收再利用的世界!”在2016年9月25日在瑞士全國范圍內進行全民公投的公民動議,使得這一標語再次占據了各大報章版面。反對付諸公投的動議、倡導綠色經濟的環保人士及組織,又一次打出這句宣傳標語,以期通過在瑞士公民中推進各種廢品回收方式,促進家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從而有效減少瑞士碳足跡。
翻閱各國媒體資料,除了瑞士,相繼還有不少國家都曾宣稱自己才是廢品回收界的。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新發布的報告盤點了各國城市垃圾回收與堆肥率(英),有趣的是,德國以65%的回收率位居,少數歐洲國家及韓國的表現(51%)均略勝瑞士一籌。
這一回顧性統計結果與2014年由歐洲統計局匯集的數據(英),幾乎如出一轍。
這些數據實在令人費解:既然回收利用率低于別國,何以瑞士又能被譽為“世界”而稱雄于廢品回收領域呢?旗下擁有眾多附屬機構的組織“瑞士回收”(Swiss Recycling)的負責人Patrik Geisselhardt認為,這一頭銜曾一度名副其實。
“得益于‘誰污染,誰掏錢’的原則,瑞士曾躋身于垃圾回收率高的極少數國家之列,” Geisselhardt在給瑞士資訊書面回復的郵件中這樣寫道。上個世紀90年代,為了鼓勵住戶提高垃圾回收意識,普及不同材料廢品迥異的回收方式,收費垃圾袋的理念被引入瑞士部分市鎮。
“事實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德國、奧地利和北歐諸國,在廢棄物的回收率上也與瑞士取得了相似的成效。”十年前,瑞典并不是如今這般純凈,那時瑞典的環境也被嚴重污染,森林砍伐一空,水域污染,垃圾遍地。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下,情況發生了逆轉。
現在,瑞典森林已經實現可持續循環,樹木可以按規定砍伐,被列為綠色能源的一種;水域治理效果顯著,江河湖海隨處可見供大家游泳的沙灘;至于垃圾處理,也是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實施和堅持,人們漸漸養成現如今的好習慣,垃圾分類深入人心。瑞典政府甚至喊出了“瑞典零垃圾”的口號,也許他們已經快要實現了。
普通家庭的垃圾分類
以普通家庭為例,給大家說明一下瑞典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兩個關鍵詞:分類細致&類別描述清晰。這兩個關鍵詞的實現,保證了大家不會搞錯分類。
僅僅家里的日常垃圾,就被分為了以下幾類,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可降解的廚余垃圾,塑料包裝,紙盒包裝,報刊雜志,玻璃瓶,塑料瓶,金屬,木材,花園垃圾(枯枝敗葉等),廢舊家具,建筑垃圾,廢舊電器,燈泡,電池,數據線,還有其余無法分類的垃圾。
可降解廚余垃圾和無法分類垃圾丟到家門口社區統一配套的兩個垃圾桶里。之前每家只有一個垃圾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經常混在一起。從去年開始,為了鼓勵大家分類廚余垃圾,社區提供了另一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專門投放廚余,還配套專門的可降解垃圾袋。如果你選擇配置兩個垃圾桶,普通垃圾收費減半。
家門口的垃圾桶每兩周垃圾車來裝運一次。配套垃圾桶是強制性的,丟不丟垃圾每個月都需要交費;垃圾車來運垃圾的時候,根據垃圾重量再收一次費用。
而其余的所有垃圾(包括塑料紙盒包裝、報刊雜志、金屬、木材等等),除了飲料瓶和啤酒罐,要自己運到社區的垃圾回收站或市鎮垃圾回收中心,免費丟棄。飲料瓶及啤酒罐送回超市的回收站,每個瓶子大概 1 克朗。所以自己分類做得越好,垃圾費用就越低。
垃圾回收的整套系統
瑞典的整個垃圾回收系統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發達的二手市場,很多再次使用的物品可以進入二手市場再流通;
超市的飲料瓶啤酒罐回收站;
從家門口的垃圾桶開始;
到社區的小型垃圾回收站;
再到市鎮的垃圾回收中心;
分類進入垃圾回收處理的下一環節(生物處理,材料利用,焚燒發電/供暖,填埋等)。
垃圾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徑
在歐洲,包括瑞典,主要的垃圾的回收利用途徑分為四種:生物處理,材料回收再利用,焚燒發電結合社區供暖,以及后的垃圾填埋。在瑞典,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高達 99%,只有不到 1% 的垃圾被填埋。
每個市鎮會結合自己的情況設計適合自己的垃圾回收方案及宣傳策略。
以上談到的只是瑞典普通家庭垃圾的分類處理,公司的垃圾回收有單獨的規定。
筆者覺得重要的一點是,在瑞典,所有信息都是公開的,包括個人信息,而且身份證號對應的家庭地址。所有人都被暴露在陽光下,人自然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像中國的新聞里那種大卡車偷扔垃圾還不被發現的事,在瑞典不可能發生。
成功的關鍵
完整的循環系統:無法循環的系統不可能持續運行,要根據當地情況設計出可實現、成本合理的垃圾處理方案。
每個環節有清晰定義及指導:模糊不清的規定容易打擊大家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垃圾的類別描述。每個概念都要有清晰的定義,配合圖片,讓人一眼知道是什么。反觀國內,大街上擺的所謂分類垃圾桶,只是籠統地說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釋,大忌。
權責明確,信息公開:聽說國內有的地區要求居民分類垃圾,居民辛苦分類以后,社區卻一輛車拉走,這相當于沒分。因此,必須明確整個系統每一環節的權責,實現信息公開,互相監督,才能走得長久。
更多的知識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不同垃圾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其實很多人都心疼環境被破壞,但不知道如何改變。
提高環保意識,賞罰措施明確: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是長時間內不可逆的。
原標題:觀點 | 瑞典的“零垃圾”,已經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