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在動力電池產業的火熱發展下,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日益顯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兼總裁方建華就動力電池行業的十一個問題公開作了剖析。
方建華:動力電池產業何去何從 十一個問題需正視
方建華系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專家組成員、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成員。從鋰電名企國軒高科辭任總裁要職以后,他轉身成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兼總裁。
這位軍人出身的企業家、業界專家,在走出實業之后,對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有了很多更為深邃的思考和理解。
近段時間,方建華公開發表了一些新穎、獨特的觀點,從其他維度重新審視、闡解正處于快速發展中的動力電池產業,剖析當前動力電池產業所面臨的系列問題,并為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建言獻策。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產業現處于什么狀態?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大瓶頸是什么?真正的危機在哪里?等等,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聽聽方建華是如何解讀的。
,動力電池是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推動力而非瓶頸。
“現在很多人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瓶頸是動力電池,認為中國的動力電池還不能夠滿足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瓶頸,恰恰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這些年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方建華有感而發。
與此同時,一些業內人士提出,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已取得長足發展,但仍難以滿足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礎關鍵材料,系統集成技術、制造裝備和工藝等方面還存在欠缺。
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出現的產銷量大爆發,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動力電池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但曾在鋰電名企國軒高科擔任數年領導職務的方建華認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一說法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動力電池產業這些年的發展,他還從6個方面對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現狀重新進行分析。
第二,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化的進程堪稱。
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斷,方建華認為:“不僅僅是規模,也不僅是動力電池產業發展速度,更不止是成本降低和產業鏈配套,更重要的是實力。”
有數據表明,在2016年動力電池的出貨量中,國內市場占接近65%。
目前,國內已有各細分領域的動力電池參與了競爭,寶馬、奔馳等品牌已經與國內一些主流電池廠家進行合作,實力已經顯現出來。
此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鮮有參與競爭。方建華分析指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們的快速發展是這幾年剛剛起來的,更重要的是國外的品牌對于動力電池的驗證是一個長期過程,從參與到終實現量產少要3至5年的時間,這些年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參與競爭的比例已經大幅度提升。
方建華還認為,中國的動力電池產業化的過程更能夠反映當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目前動力電池行業中的企業可以分為三類:
類是傳統的動力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力神等,近些年進入快速成長期。
第二類是過去的鉛酸電池企業,如天能、超威、南都電源、駱駝等現在正進行產業轉型,鋰電池已經成為他們未來重要的支柱產業。
方建華指出,這恰恰說明無論在動力電池領域還是在儲能領域,2016年或2017年是鋰電池替代鉛酸電池的一個臨界點,因為鋰電池的成本與鉛酸電池的相比,在全生命周期已經有優勢了。
第三類是一些新企業,包括過去做消費類電子產品電池的,如:億偉鋰能、浮能等,通過新的資本、新的科研實力也加入這一領域。
第三,多元化的技術體系在中國已經形成,中國動力電池未來技術路線圖完全與接軌。
在2009年至2014年這個發展階段,中國市場以公共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為主,而磷酸鐵鋰作為電池的正極材料,它的高安全性、長壽命的優勢非常明顯,隨著近些年新能源乘用車發展興起,三元電池在中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還有在專用車領域的錳酸鋰電池以及快充電池,多元化的局面已經形成。
“這是中國根據我們自己的市場特點、自己的制造能力、產業特征而發展起來的多元技術路線體系,這和過去我們在傳統產業里面完全跟著別人走是有本質區別。”方建華坦言。
從技術路線圖看,據了解,300瓦時/公斤能量密度動力電池的產業化是2020年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從去年到今年,許多電池廠家都在申報科技部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從各家申報的情況來看,都聚焦高鎳三元和硅基負極,一些企業已經做出接近300瓦時/公斤的動力電池的樣品。
在鋰硫、鋰空氣電池的基礎研發方面,中科院物理所、北大等一些科研機構事實上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
“應該毫不夸張地說,目前動力電池之爭就是中日韓之爭,而中日韓之間又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中國完全有信心而且完全可以有自信地說,我們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方建華據此指出,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無論是現有體系能量密度的提升,還是未來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技術研發,實際上已經不落后于的任何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