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垃圾圍城”目前是不少國家面臨的問題,也是影響城市健康發展的頑疾。歐洲的生活垃圾處理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柏林的地下數字化垃圾回收站和北歐國家的城市生態減負方案等。那么,他們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7月19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 》提出,擬對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這是在垃圾處理方面,政府部門以貨幣、實物、權益等各類資產參與,或以公共部門身份通過其他形式介入項目風險分擔或利益分配機制的又一次探索。
“垃圾圍城”在不少國家已成為阻礙城市健康發展的頑疾,在世界范圍內,如何處理垃圾都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話題。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億噸。在中國,主要的處理方式是填埋,目前全國有1900多座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處理比例約占垃圾總量的60%。但填埋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污染,如何更“清潔”地處理垃圾,將垃圾處理納入循環經濟和再生資源體系中,是一個廣泛思考的問題。
這方面,我們可以看看歐洲的治理經驗。
柏林的地下數字化垃圾回收站
德國在垃圾處理方面的經驗,從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地下垃圾回收場可見一斑。
在波茨坦廣場地下15米的地方,德國人腦洞大開地建了一個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物流與垃圾回收場。這個垃圾回收場為地面上19棟建筑里34家飯店、2個電影院、2個劇院、91家零售商鋪,1萬名固定工作人員和每天約10萬人次游客提供物資供應,以及數量巨大的垃圾回收和處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個垃圾處理場,那就是智能。這個日均處理垃圾量超過8噸的垃圾場,僅有10名員工,除去3名行政人員,真正從事垃圾回收處理工作的員工僅7名,他們每年處理約3000噸垃圾。
讓這個垃圾回收處理場的原因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比如,無論是自助丟棄還是上門回收的垃圾,在這里都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如果自助丟棄,客戶可掃描分類垃圾桶編碼、并稱重,然后垃圾種類和重量信息就會輸入客戶磁卡。如果上門回收,波茨坦廣場地下的50個垃圾房中部分已經實現全自動監控,安裝在垃圾桶上的傳感器不僅可以記錄客戶丟垃圾的信息,還可以將垃圾桶情況即時傳送給中控室,這樣工作人員會在時間將垃圾桶中已滿的垃圾清走,不僅提率,還可以時刻保證垃圾桶的清潔。
在處理端,科技含量也讓人耳目一新。這個垃圾處理場的運營方是資源再生及環境服務企業之一的歐綠保集團,在歐綠保的廚余垃圾預處理中心,你會看到廚余垃圾通過一個脫氫裝置,被脫水、去脂并切碎,這個過程可將5噸重的垃圾減至1噸。之后,垃圾被送至沼氣場,用于熱能再利用,水和油脂則會經過進一步處理后進入下游企業進行再利用。被分離的水會經過進一步處理,終達到飲用水標準。
北歐國家的城市生態減負方案
或許還有人記得,2007年意大利南部大城市那不勒斯曾爆發垃圾危機,幾千噸垃圾無人清理,一度成為“國家危機”。2015年,意大利首都羅馬再現“垃圾圍城”。
但在以瑞典、挪威、芬蘭和丹麥等為代表的北歐國家,用相當長時間探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以垃圾減量為政策目標的城市生態減負方案,北歐不少城市不僅實現了高達97%的資源回收和焚燒供能比率,而且出現爭相進口垃圾的“怪象”。
比如,麥拉能源工廠是北歐地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距離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約1.5小時車程。該廠每年能焚燒垃圾燃料48萬噸,而當地每年只有11萬—12萬噸的垃圾產生量,缺口巨大。據統計,早在2014年瑞典就進口了80萬噸垃圾,2016年進口量則達到了160萬噸。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歐國家垃圾減量的基本思路是在物品與垃圾相互轉化的各個環節施加干預,在北歐采用的是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焚燒轉化三策并舉的做法,目的是實現回收極大化、廢棄極小化、資源循環化。
具體來說是三部分。
一是嚴格的垃圾分類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起,北歐國家普遍通過立法形式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嚴格區分可燃與不可燃垃圾、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這已經成為目前垃圾處理大的共識。
二是公共服務的精細化。為了推行垃圾分類和回收,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務,比如政府及其委托的清運回收公司會向每個家庭發放“垃圾分類指南”,孩童在基礎教育早期就會從學校學習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超市和小區門口設置回收廢舊電池、燈泡燈管等特殊垃圾的專用回收箱和用于回收易拉罐和飲料瓶的自動退瓶機。甚至小區居民可以電話預約回收隊上門回收,市民還可以從回收站的交換中心取回自己想要的物品,經濟環保又便捷。
三是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推動公共政策持續作用的內在動力。北歐國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將經濟激勵的誘因與垃圾減量政策相結合。比如北歐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和市民進行資源循環利用。在瑞典,生產包含強制回收資源的企業,在產品生產前需要向環保部門繳納押金,等產品消費后資源部分的回收比例超過一定水平,押金才會退還給企業。消費者購買飲料時,需要同時按照包裝標簽標識的押金額支付押金,這筆押金可以通過超市門口的自動退瓶機返還。在挪威,消費者購買的每瓶飲料都需要征收環保稅,但回收次數越多,環保稅越低。
目前北歐國家的垃圾進口生意非常興旺——他們幫英國等國家處理垃圾,賺錢同時也賺能源。瑞典業界流行一句話:“4噸垃圾等于1噸石油”。如今,瑞典32家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滿足該國 2.45% 的能源需求。
歐洲經驗如何落地
歐洲經驗如何落地,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無論是北歐還是德國,嚴格且科學的垃圾分類政策必不可少。嚴格有序的垃圾分類并非一日之功。德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且在推動垃圾分類方面既重立法也重執法,至今超過了40年,才達到目前的發展水平,這和德國垃圾分類體系的統一、不斷完善及長期開展的民眾環保教育密不可分。北歐的垃圾分類教育,在公民教育中是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
技術進步必不可少。德國的智能化垃圾處理技術是德國工業4.0的具體應用場景,數字化、大數據管理系統都得到了運用。垃圾焚燒工廠是典型的鄰避設施,化廢為能在很多國家則被認為非常“不劃算”。北歐國家從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探索垃圾焚燒技術,至20世紀90年代,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的垃圾焚燒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垃圾焚燒廠清潔無異味,粉塵全部吸附,二惡英排放接近于零。依靠技術創新,北歐國家很好地解決了鄰避問題,現在,依靠成熟的化廢為能技術和完善的補償機制,垃圾焚化廠在北歐較好地實現了社區融入,甚至成了社區的一部分。北歐有不少地標性的垃圾焚燒廠,不僅造型獨特,而且還成為市民觀景、滑雪、攀巖、健身、聚會的城市公共空間。
總結起來,德國經驗的側重點是依靠技術革新,將各種類型的專業垃圾處理工廠按工序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設備或生產環節共享、物流和銷售渠道共享,能源在整個園區循環利用等,從而實現資源的大化循環再利用。北歐經驗的內在邏輯則是對癥下藥,通過系統化的政策鏈條、精細化的公共服務和合理化的利益分配,實現垃圾減量,降低城市脆弱性。
原標題:4噸垃圾=1噸石油?歐洲的垃圾處理秘訣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