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綠色發展之路,成了貴州的初心。于是,思路清晰的貴州省選擇了一條生態路徑: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生態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仲夏,綠滿黔北,茶香盈鼻。
“6畝茶,年收入10萬元左右”。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田家溝村民譚武蓮祖祖輩輩靠種地,如今靠種茶,全家吃上了生態飯。
在湄潭,茶產業已成為百姓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2016年,該縣茶園面積達到60萬畝,茶農8.8萬余戶、35.1萬余人,四成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放眼整個貴州,“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已經落地生根,正在開花結果。
據統計部門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貴州經濟增速連續6年位居,同時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底的40.52%增加到2016年的52%。
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正用自己的探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建設綠色家園
貴州山水“顏值”高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于貴州這樣一個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省份而言,保護好生態環境,更是底線,是硬任務。
貴州立足生態抓生態,著力筑牢綠色屏障,讓貴州山水的“底色”更濃、“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自2015年起,貴州連續3年在春節后上班首日,組織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職工和群眾,上山開展義務植樹。僅2016年,貴州省參加義務植樹的干部群眾達1368萬人次,完成義務植樹5600萬株。
據貴州省林業廳廳長黎平介紹,2016年該省累計完成造林528萬畝,全省森林面積達1.374億畝,森林蓄積量為4.25億立方米,“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基本建成。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貴州護綠,既在“種”上做文章,更在“治”上下功夫,以嚴厲的措施守護綠水青山。
近年來,貴州相繼實施環保執法“利劍”行動,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劃定行政行為邊界。
據6月初發布的《2016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底,該省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6%。
今年2月,貴州將禁止開發區、5000畝以上耕地大壩基本農田、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等四大部分、12類地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保護面積(扣除重疊部分)達56236.16平方公里,占該省國土總面積的31.92%。
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西南能礦集團按照“少破壞、少污染、生態恢復”的原則部署勘查工作,創新勘查工藝,將找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低。該集團通過優化設計合理避讓林地耕地,采用淺鉆代替槽探,減小了對土地植被的破壞;鉆探機場占地面積由平均120平方米減少到70平方米,減少四成多;搬遷道路用地面積減少七成;工程完工后,對開挖地段按原地類進行恢復,播撒草種,種植樹苗,進行復墾復綠工作。據西南能礦集團董事長李再文介紹,該集團目前已經制定了4項企業標準,綠色勘查體系初步成型。
發展綠色產業
生態富民更強省
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要種好一棵樹、護好一條河,更需要在厚植綠色家底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將“綠色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把“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貴州省統籌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旅游、大數據等融合發展,跳出生態抓生態,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不斷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多彩貴州的主旋律,綠色紅利成為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重要支撐。
在今年5月下旬舉行的2017中國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來自各地的大數據業界高管精英、專家學者,科研機構、咨詢機構、中小企業負責人和創新創業者5萬余人參加活動,大數據正成為貴州新的亮麗名片。
“大生態與大數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貴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少榮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貴陽發展大數據的一個重要支撐,同時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既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有力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減少了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呈“井噴式”增長態勢的旅游產業,是貴州受益于綠色紅利的又一優勢產業。該省的青山綠水吸引了世界游客的目光,去年,貴州共接待入境游客110萬人次,突破百萬關口。
在赤水河畔,因特殊生態環境造就的茅臺酒,香飄世界,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2016年,茅臺集團出口茅臺酒及系列酒1721.03噸,實現出口創匯3.14億美元。
如今,依托生態優勢,大數據、大健康、現代山地農業、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新動能。今年一季度,貴州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完成67.5億元,同比增長34.3%;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達1.45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為1354.18億元,同比增長35.4%和38.8%……
截至去年底,貴州生態利用型、循環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等“四型”綠色經濟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
傳播綠色理念
社會分享中國經驗
2013年7月,在致生態文明貴陽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說,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
貴州在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同時,連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論壇,傳遞建設中國生態文明的好聲音,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貴州成為觀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窗口”。
多次參加生態文明貴陽論壇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生態文明是比可持續發展理念更為先進的發展理念,“它既吸收了西方文明的菁華,又包含了中華文明貫穿古今的智慧與經驗”。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生態文明貴陽論壇2016年年會時說,論壇“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打造中西對話的平臺與建立戰略合作的機制,也借此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倡導者、踐行者”。
通過生態文明貴陽論壇,世界各國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共識進一步凝聚,貴州乃至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做法也借此走向世界,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綠色”借鑒。
肯尼亞副總統威廉·盧托認為,“中國是綠色能源以及綠色技術方面的”,希望能夠學習中國的技術和生態文化,給肯尼亞人民“一個綠色、健康、良好的環境”。
在由經濟日報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貴陽論壇2014年年會“共建綠色絲綢之路”主題論壇上,綠色發展理念傳向了整條絲綢之路。巴基斯坦前環保部部長阿明提出,絲綢之路本身就是聯系各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綠色經濟的橋梁和紐帶,在這一框架下,各國可以分享其他國家的綠色發展經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體量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在今年4月舉行的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陳敏爾表示,“今后5年,貴州將更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原標題:多彩貴州交出絢麗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