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近年來,青海新能源產業以一年一百萬千瓦的增容速度,相繼建成柴達木、共和兩個百萬千瓦級大規模集中并網光伏發電基地,現已形成光伏(含光熱)裝機容量678萬千瓦,成為青海省蓬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為利好的消息是,面對清潔能源消納難題,青海如今已趟出一條發展新路徑。
巧解清潔能源消納瓶頸 青海重煥綠色“風光”
青海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大量適于發展光伏產業的荒漠化土地。近年來,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依托自然資源特點,大力發展光伏產業,以一年100萬千瓦的增容速度,相繼建成柴達木、共和兩個大規模集中并網光伏發電基地。迄今,作為我國太陽能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青海用于太陽能發電和風電場建設的荒漠化土地達10萬平方公里。
行走青海高原,一個個大型風電場、光伏電站、光熱發電廠,正追風逐日,鋪展新能源基地藍圖。來自人民日報此前報道消息稱,截至2016年底,青海新能源裝機780多萬千瓦,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達到88%,新能源裝機容量3300萬千瓦,外送的清潔能源可幫助我國中東部地區節約標煤4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億噸。
如何用好“風光”資源?通過梯級水電、光熱的調節作用,青海成為國內可實現水電、光熱、光伏、風電之間優勢互補的地區,為電網提供連續、穩定、的清潔能源,將富余新能源電量送往中東部地區。事實上,“消納難”“外送難”“調峰難”是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相當多的時間只能“棄風棄光”。
從2013年起,新能源成為青海除水電外的第二大電源類型,其中92%為光伏發電,而受就地消納能力不足的制約,青海約有四分之三電量要外送到東部地區。因此,為確保光伏等新能源順利并網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國網青海電力一方面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不斷優化青海電網結構,提升運行穩定性。
誠如2016年11月,青海正式啟動清潔能源基地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研究工作。具體來看,5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已正式外送江蘇省,這是青海省清潔能源首度跨區外銷,送入華東電網,也是青海省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推進光伏產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大膽探索,開創了清潔能源外銷新模式。
據介紹,此次外送電能全部是清潔能源,大的850兆瓦“水光互補”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是送電的主力電站。據了解,青海清潔能源基地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研究工作,從清潔能源發電特性、青海多能互補集成優化、適應多能互補的青海主網優化、多能互補控制策略及安全穩定分析4個研究方向入手。電站將通過光伏發電和水力發電各自技術特點的互補,實現季節性、晝夜間的能源補充,實現電能的有效利用和穩定輸送。
創新,讓風光資源“風光”起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此次開展多能互補研究工作將充分論證多能互補優電源配比及運行方案,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青海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健康、穩定、有序發展。開展光伏并網運行控制、新能源消納送出、發電系統測試等方面的技術攻關成為當務之急。依托青海光伏產業科研中心,青海在光伏并網運行管理、新能源消納送出、發電系統測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科技攻關成果。
另據中國能源報此前報道,青海不斷優化電網結構,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提升通道送出能力。相繼建成青藏聯網工程、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日月山-共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一批重點電網建設工程。加上不斷提升大電網優化能源資源配置能力,促進跨區跨省電力能源資源的調配和新能源消納,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產業基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