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5月18日,南海神狐海域“藍鯨一號”鉆井平臺傳來好消息:我國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隨即發出賀電。這次試采成功對于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對全世界開采技術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藍鯨一號”鉆井平臺宣布:我國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
這是一個歷史性突破!中央發來賀電!
這事兒為什么受到如此重視?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的賀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并參加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任務的各參研參試單位和全體同志:
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
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清潔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掌握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志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后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希望你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向地球深部進軍的重要指示精神,依靠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促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產業化進程,為推進綠色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
中共中央
國務院
2017年5月18日
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
其燃燒后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高于煤、石油、天然氣十倍。
這次試采成功是我國、也是世界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占比90%以上、開發難度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寶貴經驗。
可燃冰儲量巨大,據估計可燃冰中所含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于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兩倍,被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意義重大。
可燃冰研發活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等,各國競相投入巨資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競爭異常激烈。
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理想。
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采,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中止產氣。
韓國、印度、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制定了可燃冰試采計劃。
與日本試采的可燃冰礦相比,我國海域主要屬于泥質粉砂型儲層,這也是占90%以上比例的儲藏類型。
砂細導致滲透率更差,同時我國的可燃冰水深大、儲層埋層淺,施工難度更大。
我國的突破,對于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此前,吉林大學研究團隊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木里盆地,鉆獲了我國陸地可燃冰實物樣品,成功實現了陸地可燃冰試開采,填補了我國陸域可燃冰鉆采技術的空白。
中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約相當于1000億噸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區,有近800億噸儲量,突破海域可燃冰鉆采技術意義更為重大。
原標題:歷史性突破,中央發來賀電!中國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