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土十條”(三):對不起,很缺錢!
“有錢走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一路走走停停,發現沒錢不行。”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里,金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污染治理,不但沒錢不行,錢少了照樣寸步難行,尤其是對“土十條”出臺后的土壤修復領域,更是如此。
“土十條”出臺之前,不少人對土壤修復這塊大蛋糕心懷憧憬,出臺之后,這份憧憬越發強烈,紛紛預測將有數萬億的市場大門敞開。不過環保部長陳吉寧明確表示,“土十條”治理土壤污染,是個“大治理”過程,并非要直接投入幾萬億元。
實事求是地說,土壤修復產業的確是一塊誘人的美味大蛋糕,值得期待,更值得實力企業搶食,但需要認清的現實是:土壤修復這一行業存在巨大的資金短板,說白了,就是沒錢。
土壤治理需要多少錢?
根據2014年4月環保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具體到耕地就有333.33萬公頃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種。
土壤污染治理有多花錢?有這樣一個數據,以美國治理污染的經驗看,凈化這塊相當于天安門廣場四分之一面積大小的土地,需要的治理成本是3億多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藍虹曾指出,僅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農業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復成本低的植物修復法,每公頃的修復成本也將達到30萬元,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6萬億元。
而農業耕地還只是其中一部分,礦區土壤污染以及宗地修復等同樣耗資巨大。如果嚴格按照國家治理標準,若完成全國范圍內的土壤污染工作,至少需要超過10萬億的治理資金。
土壤修復資金哪里來?
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為300億元。參與起草土十條的中國環科院研究員谷慶寶說:“經我們測算,根據‘土十條’的要求,國家將投入的資金在4500億左右。”
一般而言,關于土壤污染治理,國家層面的中央資金一般作為引導資金,地方配套資金應大于一定比例。然而即使二者相加,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統計數據顯示,政府承擔的修復資金所占比例達3/4。
當資金來源過度依賴政府,缺乏穩定的支付體系,無法形成健康合理的商業盈利模式。也正因商業模式的不明朗,導致地方政府對資金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形成惡性循環,終掣肘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
如何治愈“錢荒癥”?
相較于水與大氣,土壤修復對于資金的需求更大,可政府財政力量有限,讓企業出錢也困難重重,“土十條”中也明確提到加大政府購買、發展綠色金融、發債等方式,可是面對如此踟躕不前的景狀,又該怎么辦?
有業內專家表示,設立土壤修復專項基金具有必要性。考慮到土壤改良治理的持續性、持久性,政府可為土壤污染的防范和治理,設立一個專門的“超級基金”。資金來源從工業指標和商業指標中提取,采用政府性信托基金運作模式,專人投資管理,獨立核算。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建議,借鑒美國政府性信托基金(如超級基金)運作模式,盡快建立以“誰污染、誰付費”和“誰投資,誰受益”為原則的多責任、多目標的投融資體系,確定合適的基金規模和資金來源,用于解決歷史和無法確認責任主體的污染土壤修復問題。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