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新能源汽車,下一個產業風口。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呈現爆發式增長,特別是2015年國內市場銷售超過30萬輛,占到新能源汽車總量的四分之一,中國躍居大市場國。
自從新能源汽車被提升到國家戰略,民間的造車熱情便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一大批新勢力在資本、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助推下風起云涌。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新能源車20%的增幅計算,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66萬輛,持續增長到2020年將達到114萬輛左右。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大體被業內分為兩類,一類是依托強大的外部資本造車的互聯網企業,另外一類是傳統造車企業的老汽車人造“新車”。
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新晉互聯網造車公司,無一不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新能源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算上傳統車企,追逐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投資高達千億元,規劃產能近500萬輛。具體來看,包括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奇瑞、吉利、長城在內的9家自主車企發布的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就已接近400萬輛,投資總額高達800億元左右。不得不說,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造車規模正以吹氣球般的速度急速增長。
另據人民網此前報道消息,從國家發改委項目批復看,12家車企累計投資247.72億元,規劃年產能累計69萬輛。不過,鑒于大產能一般會超出規劃產能20%—30%,12家車企大實際產能有望達到100萬輛。迄今,全國新注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不下200家,包括近期確定在建的產能已達到6000逾萬輛,其中僅2016年至2017年3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新增項目近150個,總規劃產能已達到年均千萬輛。
如今造車新勢力為新能源投資再添一把火。兩年前隨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正式印發,新能源汽車向非汽車領域投資者開啟了造車大門。自此,一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造車運動掀開帷幕:來自經濟觀察報報道消息稱,樂視汽車宣布在浙江湖州莫干山投資200億元建立汽車產業園,總產能達到50萬輛;車和家在江蘇常州投資50億元,打造30萬輛基地;FCM也宣布投資116億元在南京建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基地。
但即便互聯網造車企業來頭更大,至今仍沒有過資質這一關,因此暫時并不能真正進入造車領域。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與傳統車企或傳統車企孵化出的企業相比,從未有汽車生產經驗的互聯網造車公司,短期內達到新能源汽車正向開發、電池控制系統研發、企業試驗試制能力等要求并不現實,這也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家互聯網造車公司拿到資質的真實原因。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與急遽增加的產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滑坡,未來幾年,能夠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攫取大額利潤的汽車企業將越來越少。對于投資者來說,整車制造需要更長的時間投入、更深的技術積累以及更高的資金要求。隨著政策的完善,前端制造也將迎來大洗牌。值此背景,如何,完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生態圈成了“十三五”期間車企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業界資深人士高立新看來,只有讓更多資本和企業參與進來,鼓勵創新各種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才有可能把新能源汽車產業真正做起來。簡單說,也就是從傳統車企到互聯網公司,兩路造車勢力已經匯聚于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無法避免,且只要風向一天不改,這種熱就會持續一天。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