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花式造假成治理之“霾” 環保數據仍待擠掉水分
盡管前有新環保法的“鐵齒鋼牙”,后有環保部門的督查嚴控,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行為仍舊屢禁不止。在環保部新公布的2017年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結果中,監測數據“花式造假”再次闖入視線。其中,部分企業在監控設備和監測數據上動起了手腳,有的偷天換日,有的暗度陳倉,有的企圖蒙混過關。
不久前,環境保護部督察組對18個城市展開的空氣質量專項督察發現,污染企業在環保數據造假問題上仍舊不收手。督查組發現,為逃避監管,有企業私自稀釋排放物干擾采樣,降低排污濃度;有的則擅自修改數采儀,影響數據準確性;更有甚者準備了兩套監測記錄,真實數據給自己看,造假數據給檢查者看;更有甚者,個別企業的造假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企業的二氧化硫在線監測數據甚至為負數……
企業環保數據造假已成為近年來環境領域的焦點。治污力度在加大,一些地方和企業卻偏偏動起歪腦筋,有的百姓反映感受與數據“有距離”。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僅2015年就發生了超過2000多起環保數據造假事件,17個省區市共立案逾60起。無獨有偶的是,來自環保部的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前8月,全國各級環境執法機構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超過1000起,同比上升近10%。其中,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成為當前治理之“霾”。
而這一年,也是新環保法實施的年頭,其中明確提出嚴禁“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違反者可處以5—15日拘留,造成嚴重后果的政府部門人員甚至將引咎辭職。與此同時,環保部印發的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也明確指出,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構成違法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然而,企業環保數據造假并未就此剎住車。違法成本低而僥幸獲利成本高,這是絕大多數違法企業在環保數據造假問題上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有業內人士坦言,環保處罰雖不斷加劇,相比違法獲利卻仍如“牛毛”。只要違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業就有造假的“動力”。污染物偷排行為與環保督查之間就好比貓和老鼠。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多數環保違法企業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可恥,頂多不過是“不注意”。
認定難、取證難則是另一個監測“堡壘”軟肋。安徽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污染源與生態監察室主任田春介紹,由于環保數據造假存在隱蔽性、瞬時性和流失性的特點,長期連續監控又受制于各種因素,因此在調查取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難。也正基于此,認定難、取證難、罰不當罪,環保造假就有可乘之機。
面對違法企業花樣百出的招數,環保部門又將如何解決呢?陳吉寧表示,環保部部長陳吉寧進而指出,逐步構建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為主體,對地市環保督政為基礎,專項督查和“回頭看”為輔的系統化的督察工作體系。“必須進一步加大現場檢查力度,人工排查可能存在的樣品造假疑點。”該負責人坦言。
環境治理須有鐵腕,唯有嚴守監測工作底線,才能確保數據真實準確。既然是監測儀運維企業的責任,排污企業是否就可以免責?環保部環境監察局有關負責人強調,污染源自動監控的主體責任在企業,監控設施不正常運行,排污企業同樣要負責。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造假,是環保部門重點打擊的對象,下一步將開展專項打假行動。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