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近段時期,土壤修復又火了。先是華北滲坑,又是環保部高層強音,再是市場資本的青睞,土壤修復產業可謂風生水起。只是,在中國環保在線看來,土壤修復產業固然繁華,但背后的林林總總,同樣需要重視。
土壤修復產業“火”了 美好愿景或成空中樓閣
說到土壤修復,華北工業滲坑事件無疑是近段時期的佳催化劑之一。4月21日的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強調,環保部正在組織全國土壤問題詳查。如此消息對于土壤修復產業而言,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驅動力量,有利于市場空間的穩步擴容。
從去年5月“土十條”出臺拉開土壤修復的帷幕,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再到今年3月份農業部印發落實“土十條”的實施意見……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實施讓土壤修復產業聚集著越來越多的關注。
盡管一段時期以來的“暖風”對于土壤修復領域的加速釋放功不可沒,也的確多多少少吸引了社會資本的注意力,但老崔認為,對于土壤修復產業的憧憬不能過于樂觀。有人說,土壤修復是積壓久、基數低、范圍大、影響深遠的領域,也正因如此,更需要考慮全面。
首先,我國的土壤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中國環保在線查詢資料得知,目前,我國近1/5的耕地遭遇污染,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高達16.1%。需要治理的污染體量不可謂不大,只是與之對應的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又如何呢?來自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不足環保產業的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30%以上的比重。
其次,我國土壤修復的資金缺口過于龐大。據環保部通過運用通行模型對“土十條”影響做的預測評估,土壤修復市場帶動的投資規模超過5.7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土壤修復中央財政資金為300億,這個數量“十三五”期間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同樣杯水車薪,無法填補巨大的資金缺口。與此同時,土壤污染者付費的制度尚未確立,產業商業模式又仍在探索之中。
再次,我國土壤修復主體力量仍舊偏弱小。作為蹣跚起步的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相關企業的發展同樣沒有達到一定的水準。涉“土”企業眾多,然而掌握技術優勢的企業至今沒有出現。據統計2007-2016年累計成交金額小于1億元的企業數量占比達到92.05%,大于1億元的占比不足8%。由此可見,企業力量的偏弱小,對土壤修復產業的快速發展勢必帶來一定的阻力。
后,法規法規體系的建設完善仍待提速。相較于水與大氣,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薄弱。土壤污染防治法目前仍舊遲遲未出,致使國家層面的土壤里法空白,系統行動的、可操作性的具體法律制度匱乏,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仍未建立。無法則亂象生。土壤污染事件頻發,土壤修復進程緩慢,土壤治理工作步履維艱等等,都給土壤修復產業造成不小的“困惑”。
前景向好,問題同樣亟待解決。環保部相關負責人預計,到2020年,預計“土十條”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還將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2.7萬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人以上。可老崔還是要潑一盆冷水:如果上述問題不能妥善處理,再怎么美好的預計,都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