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環保數據造假刷新“下限” 背后原因發人深省
假藥、假文憑、假……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環境保護領域,也不例外,其中污染物污染源數據造假,就是一種典型行為。尤其是有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牟取暴利,竟然置公眾的健康于不顧,弄虛作假,損害公共環境利益。
近日,環保部7個機動督查組持續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開展專項督查,已發現企業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120個。督查組發現,安陽一家公司二氧化硫在線監測數據為負數,石家莊一家公司蒙騙執法人員、拒不接受檢查。
近年來,環保數據造假案并不鮮見,但這個案例還是刷新了數據造假的“下限”。有足夠數據表明,這起案例雖然,但并非偶發。在重重打擊下,環保數據造假有所減少,但并沒從根子上被遏制。在環保部的多次例行檢查中,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是問題重災區,幾乎一抓一個準。
眾所周知,監測數據是環境執法的基礎,造假不僅干擾環境執法決策,也影響老百姓對環境治理的信心,與當前對環境違法高壓打擊的態勢可謂背道而馳。在國家出臺史上嚴《環保法》之后,仍有企業頂風作案,環保數據造假現象依然屢禁不止。是何原因?
業內專家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原因很多,重點是執法環節存在一定欠缺,法律手段沒有用足用夠,就數據造假而言起碼表現在兩點:
一,查處讓違法企業感覺不到傷筋動骨的“痛感”。二,由于地方GDP政績觀作祟,環保屬地管理制度讓地方環保部門在整治問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出現環保部門參與數據造假。
“處罰不嚴,違法成本低而獲利成本高,這是絕大多數違法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主要原因。”中研普華研究員王鵬指出,“首先,除了違法成本低,還有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可能會在環保數據造假問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為了維護地方經濟增長穩定而“犧牲”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表示,當前對環保數據造假處罰的依據有了,但對于污染源監測數據還缺乏必要的規范,容易讓數據造假者鉆空子。
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等專家曾建議,環保部門對監測數據造假必須持“零容忍”態度,除了強化執法力度,落實監管職責,還應探索運營方式、市場退出機制等創新手段使造假無處遁形。
綜上,理順考核等管理體制,自上而下的治理壓力才能轉換為治理的深入和落實,讓監管者不能造假也無須造假;完善市場規則,抬高防假打假的技術水準和違法成本,在現實的利益權衡面前,讓污染企業不敢造假;拓寬環境數據監測渠道,擁抱更多社會環保監督力量,讓無處不在的“探照燈”照亮環保數據監測的灰色地帶,合力營造不想造假的體制機制和善治氛圍。唯有如此,才能杜絕環保數據造假,才能托舉起天藍水綠的明天。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