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盡管環保監管不斷升級,但與之伴生的是環保數據造假者的花樣翻新。近日,據環保部通報,在督查中發現,一些企業在線監控數據造假或管理混亂。業內人士表示,處罰不嚴,違法成本低而獲利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亟需重罰和嚴管齊下。
環保數據造假屢禁不止 懲治力度亟須“放大”
在國家出臺史上嚴《環保法》之后,仍有企業頂風作案,環保數據造假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近日,據環保部通報,環保部會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環保部門組成的18個督查組對北京等18個重點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專項督查。累計檢查部門、單位或企業869個,發現環境問題202個。督查發現,一些企業在線監控數據造假或管理混亂。
據了解,高法、高檢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進一步明確污染環境罪的定罪量刑具體標準,從2017年1月1日起實施。并將環保數據造假納入其中,提高了企業環保數據造假行為的違法違規成本。
盡管監管不斷升級,但與之伴生的是環保數據造假者的花樣翻新。“明明排水口排著臟水,煙囪上也冒著黑煙,在線檢測設備卻顯示達標排放,部分企業的環保數據不免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業內人士表示,虛假的數據不但直接誤導環境管理決策,還導致監測技術人員質量意識信念喪失,影響環境監測的根本。
利益方“相互包庇”
“處罰不嚴,違法成本低而獲利成本高,這是絕大多數違法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主要原因。”中研普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的確,在利益大化的商家面前,若環保數據造假的違法處罰相比獲利而言,仍舊是“毛毛雨”,造假亂象恐怕會愈演愈烈。
昆明環保科普協會助理工程師李正義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首先,雖然監管升級了,但只是文字上的升級,執行的人還是原來的那班人馬,利益鏈條還沒有徹底改變,中央有規定下放環保部門的權力歸中央直管,但執行下來還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次,修改數據違法成本低,企業在線監測通常都是由企業或者第三方進行維護上傳,修改數據并不難。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環保部門對企業排污費的核算有的時候會通過在線數據做核算,如果企業修改數據,可以節約不少排污費,利益驅動下也會修改數據。”李正義指出。
對此,相關人士直言,既然環保數據造假成本低,各個利益方又能相互包庇,企業何樂而不為之呢?
李正義還表示,對于數據造價如何處罰雖然有規定,但是環保部門巡查頻率企業并不高,有的是一個月,有的是一個季度,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數據出現異常企業只要向環保部門說明原因并報備,就可以不用處罰,其中有很多空子可以鉆,所以不少企業鋌而走險修改數據。
因此,“在線監測的數據如果能運用到環境行政管理當中去,會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昆明環保科普協會總干事梅念蜀解釋道,因為企業的環境監督有兩種,一個是在線監測的監督,一個是監督性監測的監督。但監督性監測通常是環保的行政部門委托下屬的環境監測站進行的,時間通常是一個月一次或者一個季度一次。也就是說,企業在剩下的29天甚至是89天里,排污情況無法被監督和管理到,這其中有很大的問題和漏洞。而監督性監測的監督問題更大,據我所知,如果要做一個監督性監測,監測站的人會在去之前和這個企業的人打電話溝通,告訴他們明天要去監測,這實際上給企業造假帶來了很多便利。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