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空氣污染數值時時牽動著人們的目光,干凈的水、潔凈的空氣成為生活品的一部分。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監測軟件“動手腳”、空氣樣本作弊、人為設定污染上限……近年來部分不法企業在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上“做手腳”的現象,禁而不止,屢見不鮮。
數據造假頑疾久治不愈 環境監測仍待消除距離感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決策的基礎。盡管有“史上嚴環保法”震懾,但受利益驅使,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行為仍舊屢禁不止。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在中央環保督察對18個城市展開的空氣質量專項督察中發現,多地企業在線監控數據造假。
企業環保數據造假已成為近年來環境領域的焦點。我國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就達到1.4萬多家,環保監測人員人手少、任務重,靠人工監測根本忙不過來,大量自動監控設施提供的環保監測數據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減煤、壓產能、控排放,各地紛紛出手防治污染源。治污力度加大,一些地方和企業卻偏偏動起歪腦筋,有的百姓反映感受與數據“有距離”。
在此前環保部展開的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察中,就有多家企業存在數據造假的尷尬顯示。據《中新社》報道,誠如石家莊市鹿泉區曲寨水泥有限公司三號窯煙氣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擅自修改儀器參數。保定市高陽縣恒陽針織染整廠在線監控設施不正常。臨汾市隆水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線監控數據異常;山西華晉韓咀煤業有限責任公司脫硫設施簡易,在線監控數據與實際排放情況不符;山西蒲縣超騰供熱有限公司無脫硝設施,在線監控裝置故障。
“企業監測數據造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作假手段達到污染物排放達標,以逃避監管。”環保部環境監察局督查組副組長劉偉介紹,這些企業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簡單粗暴”,通過各種手段,對樣品進行稀釋。有的則有一定“技術含量”,例如在自動監控設施分析儀參數設置上造假,導致實際監測結果與上傳數據不一致。
據公開資料,目前監測數據造假有兩種主要方式:軟件作假和硬件作假,通常發生在樣品采集階段、分析測量階段和數據傳輸階段。盡管監管不斷升級,環保部門檢測設備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與之伴生的,是環保數據造假者的花樣翻新,這給執法查處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誠如造假者故意拔出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與設備的連接,從探頭導入脫硫后煙氣等手段,使自動監測設備不能采集真實樣品;通過在采樣管上扎孔、通入氮氣,將廢水采樣探頭放入清潔水樣等手段,對樣品進行稀釋。安徽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污染源與生態監察室主任田春指出,由于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存在隱蔽性、瞬時性和流失性的特點,長期連續監控又受制于各種因素,因此在調查取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難。
此外,由于認定難、取證難、程序繁瑣,新環保法規定的行政拘留條款,還是難以起到很強烈的震懾作用。在河南省環境在線監控中心執法人員趙娜看來,由于以前長期“表現不夠強勢”,環保部門在執法時往往需要其他部門配合。趙娜進而指出,有些案子曾經考慮請公安提前介入,調查取證,但環保部門與公安部門的執法程序、立案標準等都不一樣。
這些企業敢于鋌而走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違法成本低”。在環保部處罰的相關案例中,多數處罰金額不過是幾十萬元,甚至是數千元。盡管有相關負責人被拘留,但多為違法行為的直接操作部門負責人,真正的違法指揮者很有可能躲在幕后,窺伺眼前的一切,或者拿管理不嚴作為擋箭牌,執法的力度就此被打了折扣。
如何保證數據的真實準確?眾多環保資深專家建議嚴打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違法行為,讓“電子警察”發揮作用,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強現場監督檢查、加密比對頻次很有必要。同時,還要將數據造假的“全產業鏈”,即造假行為的指揮者和實施者,造假設施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乃至有劣跡的地方環保部門都納入處罰范圍內。
顯然,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環保重要性的當下,進一步嚴控環保數據真實性,讓環境執法部門“挺直腰板”便顯得尤為重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