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國策引導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主攻方向,新能源產業發展必將成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點。霧霾圍城之下積極探索環境能源業務板塊的研究,助力政府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為“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改善能源結構倒逼轉型 助力破解霧霾圍城之困
作為國有投資公司,面對國家鐵腕治霾的決心,要體現應有的胸襟與擔當,把自身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重要治水思想。積極探索環境能源業務板塊的研究,對水源地開發,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以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助力政府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為“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自身拓展可能的利潤增長點。全力以赴組織實施、建設好一批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做到全國一盤棋,攜手做事、共謀未來。
而且,隨著政策環境、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啟動,國有投資公司轉型壓力日益加大。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壓力,“倒逼”著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施“二次創業”。積極尋找政府特許經營環境能源項目資源,與具備項目資源、專業技術和運營優勢的行業企業確立合作關系,立足市場,推進條件成熟項目落地,取得雙贏局面。
一、向PPP合作模式轉型
國家“43號文”出臺后,國有投資公司作為政府投融資平臺,傳統的依賴政府投資收取代建費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必須向PPP模式轉型;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吸收社會資本,探索新形勢下建設項目投融資路徑。積極拓展自營類項目,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則是新形勢下謀求生存和發展的現實要求。
作為國有投資公司,在利用政府資源、資金籌措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在具體項目的運營管理上存在短板。為揚長避短,要更多地通過股權投資參與項目,借力合作業務模式,借助專業團隊力量開展運營,通過有效運營實現資源價值大化,增加現金流和營業收入,確保可持續發展,取得雙贏局面。
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認為是北控水務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控水務主席張虹海表示,北控集團的國企背景加上民營企業家的“狼性”,兩者結合、各取所長,才造就了北控水務連續幾年實現較高增長。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依托區域生態及空間資源特色,有效整合周邊資源,以經濟發展低碳藍色、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環境景觀自然優美為開發理念,靈活運用國企、私企的體制優勢,改善項目管理方式、改善社會效益,并確保環境能源項目的公益性不變。
二、污水處理廠“兼職”光伏發電
從行業的產業鏈角度出發,環境能源業務要橫向協調、縱向延伸,相關產業形成經濟循環,積極拓展污水處理項目的關聯性業務領域,如再生水回用、光伏發電、水源熱泵等業務領域;充分發揮現有投資項目的帶動力,實現環境能源業務領域的快速發展。
按照“具有充足有效資產、具有穩定經營現金流、具有自身償債能力的市場化主體”的企業工作目標,本著“資金有來源、權益有保障、回收有著落”的原則;通過儲備大量污水處理項目資源,通過精耕細作,推進城市分布式能源站項目,成立合作運營平臺,努力實現資源盤活做強和價值大化。
污水處理廠雖然是環保企業,但同時也是能耗大戶;每天的污水處理,都需要高能耗支撐。但是,污水處理廠有著大面積的水處理水池,在其上面加裝太陽能光伏板有著得天獨厚的空間優勢;可以依托廠區空間、基礎設施等優勢資源,在污水池上方建設光伏電站,有了光伏電站后,所發的電將優先用于污水處理,這將有效緩解目前高能耗的局面;符合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 的經濟發展方式。光伏電站對廠區用電進行有效補充的同時,還可以節約標準煤的使用,減少CO2,SO2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真正實現綠色清潔能源在高能耗污水處理行業的應用。
以2016年2月已并網發電的臺州污水處理廠為例,該廠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每年總用電量平均為2000多萬度;一期4.4兆瓦光伏電站全部并網后,年均發電量約422.2萬千瓦時,約占該廠的年用電量1484萬千瓦時的28%。如果以25年的總發電量1.06億千瓦時來看,相當于每年減排二氧化碳0.415萬噸,節約標準煤每年0.168萬噸。項目的環保效益,相當于植樹565萬棵。
該項目約投資3500萬元,回報期6年半左右,回報率接近17%。
三、發展中水回用,政府購買服務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開源節流、減輕水體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和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減少無效需求,節約水資源,減輕城市供水壓力,而且可以降低城市排污量,減輕環境壓力,減少污水處理費用,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據測算,每建設1立方米/日的再生水工程,可節省城市給排水設施建設投資約3000元左右。如果把再生水所具有的減少污水排放、維護生態平衡、增強供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等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納入成本計算,與其他拓展水源方式相比,再生水具有明顯的綜合效益優勢。
中水市場定位,目前應側重于工業冷卻、河道景觀、水源熱泵、市政綠化、道路保潔、農業灌溉、居民沖廁等方面。
首先,集中式綠化會給中水爭取政策扶持帶來諸多優勢,給中水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會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其二,發展水源熱泵,不僅盈利能力強、經濟收益高,更會帶來的戰略合作,實現雙贏。其三,發展再生水生態化系統,由單純的河道供水發展為河道周域生態景觀系統、旅游休閑度假區景觀系統和城市濕地生態系統。
當地政府應按照購買公共服務模式,與運營公司簽訂運營協議,河道管理城維費由財政直接撥入運營公司,由運營公司對河道及周域生態環境進行專業養護。
但中水要想長遠、良性發展,跟上企業戰略發展步伐,必須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中水板塊應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管理思路,根據市場導向、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新的運營模式,有效利用資金、增強板塊盈利能力,增加利潤來源,提升造血功能。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財政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加快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換資金”。
當地有關部門應加大再生水利用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再生水的節水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提高全社會利用再生水的積極性,完善再生水利用的獎懲政策。同時,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進再生水利用。如對有條件使用再生水而拒不使用的用戶,依法核減其自來水用水定額,超定額加價收費,利用經濟杠桿擴大再生水利用規模。對使用再生水數量大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