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近年來,海南省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系統的解決了城市面臨的水環境問題和城市內澇問題。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海口市市長倪強在分享海南治理經驗時說道,“我們把難啃的硬骨頭作為示范段來打造美舍河,從而踐行海口生態文明建設,也為海口打造雙創升級版-城市更新工作進行探索。”
倪強:用海綿城市理念治理美舍河 踐行海口生態文明建設
海口圍繞“生態和水” 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所謂“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標的有效手段。
倪強代表說,生態環境是海口大的發展本錢與核心競爭優勢,海口在建設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的過程中,牢固樹立習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烈意識,早在2015年,就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特別是加大對‘山水林田湖’等天然‘海綿體’的保護力度,積極推廣人工‘海綿體’建設。”
2015年2月,《海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了圍繞“生態和水”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重點構建水生態安全格局,系統解決城市面臨的水環境惡化和城市內澇問題。
海口治理美舍河 資料圖
啃硬骨頭 用海綿城市理念治理美舍河
推進自然生態修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這一方面,2016年4月,海口啟動水環境綜合整治,對包括美舍河在內的全市31個水體進行集中整治。“這是海口在全市范圍內啟動水環境綜合整治。”倪強代表說。
美舍河是海口綠色生態系統一個關鍵性、基礎性的廊道,全長約16公里,水域面積約68萬平方米,流經龍華、瓊山、美蘭三個區,是府城的母親河。在治理的過程中,海口選取了美舍河國興大道段、長堤路上游500米段、白龍南至東風橋段、高鐵沿線段、鳳翔公園這5個示范段作為突破口,并采用“海綿城市”的理念來治理和打造。
“我們把難啃的硬骨頭作為示范段來打造,這本身就體現了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決心,通過美舍河的打造,踐行海口生態文明建設,也為海口打造雙創升級版-城市更新工作進行探索。”倪強代表說。
創新治理模式和手段 海口治理31個水體
那么,這次治理與以往的治理有什么不同呢?“不管是在治理模式還是治理手段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倪強代表說。
首先,治理模式是一種創新,采取“PPP+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方式對全市31個水體進行集中整治,“引入社會資本,按效付費,15年長效保障水體環境。”
其次,治理的技術也有所創新。“采用的是倡導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理念”倪強代表說。
具體來說,過去人工化的、“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的治理方式,把自然凈化的能力和水的適應能力破壞了。而這次的治理是個系統的治理,河道從上游到下游,連通周圍相關的水系,把污水與雨水分開。這樣的系統治理,與以往工程性的單一目標的治理方式完全不一樣。
目前,美舍河的整治已初見成效。“我們有信心重塑美舍河的生態景象,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多贏局面。”倪強代表說。
海口今年重點打造2個濕地公園
濕地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海口在這方面又有什么舉措?
倪強代表說,3月1日上午,海口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會上通過了《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及《海口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今年重點打造五源河濕地公園、美舍河濕地公園。目標是到2019年,全市濕地面積不低于43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建設1個濕地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濕地公園和2個省級濕地公園。
原標題:海口建海綿城市啃硬骨頭 美舍河整治后將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