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在京津冀地區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中,生態環保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保也成為三地工作的重點任務,而京津冀三地也依據自身的發展現狀和區域定位,找到了不同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并逐步建立了常態化的環境治理協同機制,協同發力,謀求共造共享青山綠水。
京津冀一體化政策加碼 環保成轉型升級推動力
京津冀一體化政策促進產業轉移,為利好河北發展。2015年4月,國務院通過了《京津冀協同規劃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里指出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國家將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推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首要的、也是核心的任務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承接制造業轉移的就是河北各城市。
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多重手段保障政策落地。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分解落實責任,政府為責任主體,環境部毎季度會同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上報國務院,采暖季每月調度。二是加大中央和地方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向任務量較大的地區傾斜,重點用于燃煤鍋爐替代、散煤治理、高排放車淘汰、工業污染治理等領域。三是加大天然氣保供力度,保證清潔能源充足供應。加大天然氣保供力度。四是加快國家大氣污染健康綜合監測網絡建設與研究,統籌安排重污染天氣信息發布內容、時機和形式,切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宣傳報道和接受公眾監督并回應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區域內實施污染全過程防治,大氣VOCs土壤修復涌現機遇。當前霧霾頻發,多因素造就霧霾現狀,需要多管齊下,來落實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26”城市以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為重點,多措并舉強化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全面降低區域污染排放負荷。考核臨近,多地治理提速,為完成目標,多管齊下,以監測為抓手,前端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加清潔能源替代,后端加強工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此外禁煤區也催生潛在土壤治理需求。
產業轉移利好河北發展
早在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京津冀應在多方面協作。2015年4月,國務院通過了《京津冀協同規劃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標志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進入了新的階段。
《綱要》里指出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推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首要的、也是核心的任務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承接制造業轉移的就是河北各城市。
廊涿固保城際鐵路是新建雙線城際鐵路,全線施工總工期3.5年,預計2020年前開通運營。廊涿固保城際鐵路建成后,沿線地區將通過鐵路與北京、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區域中心城市互聯互通,成為京津冀區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沿線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移,交通先行。突出表現為京津保距離拉近。京石高鐵、津保城際建成通車,張石、保阜等高速全線通車,京昆高速與北京順利貫通,京港澳高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京津保地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河北主要產業園區河北各市也對承接首都產業轉移具有很大興趣。以保定為例,據保定晚報消息,保定謀劃整合34個產業園區,規劃的總面積為1149平方公里,以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分別有臨空產業區、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培育地區等幾大類,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以及承接京津地區的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商貿物流、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轉移。
2015年以來,受益于鐵路的建設和產業轉移,保定的土地市場升溫是顯著的。土地購置費均價從2490元漲到5781元。盡管房價沒有明顯變動,但是隨著成本的上漲,未來開發商將壓力傳導到消費端可以說是大概率事件。
同時,可以看到,京津冀中,北京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速2016以來逐漸下滑,河北和天津回升較快,顯示出房企對津冀市場的信心。而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進一步出臺,不限購限貸的河北三四線城市銷售可能會逐漸升溫。
我們認為,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受益于2017年京津冀政策的加速推進和落地,河北三四線城市銷售的升溫,在京津冀擁有土地資源和產業園區建設,能夠承接首都人口外溢和產業轉移的公司將先受益。
多重手段保障政策落地
環保、財政、能源部門加強合作分解落實任務,并定期向國務院匯報。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省(市)政府為責任主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協調推進,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工作方案任務列入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內容。環境保護部毎季度調度各地區和相關單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上報國務院,采暖季每月調度。
完善經濟政策,加大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出臺有利于清潔取暖的經濟政策機制。出臺一攬子經濟激勵政策,支持“2+26”城市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將民生供暖電能替代、燃氣替代項目列入中央基建投資計劃,優先支持清潔能源替代項目使用中央基建投資,給予替代項目部分設備投資支持。將電供暖電量統—打包通過電力交易平臺,向低谷時段發電企業直接招標。居民“煤改氣”氣價按居民用氣定價。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加大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升級、冬季清潔取暖和大氣污染治理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加大對節能環保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
保證清潔能源充足供應。加大天然氣保供力度,中石油于10月底前確保究成陜京四線建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確保給予區域內城市提供持續穩定氣源保障。相關地方各級政府應積極主動開拓氣源,完善應急調峰設施建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加快推進地下儲氣庫、沿海LNG應急調峰站等設施建設,城市燃氣必須具備一定的儲氣能力。國家電網公司與相關城市統籌“煤改電”工程的規劃和實施,制定工作方案,相關地方省級、市級政府對配套電網工程給予補貼,承擔配套輸變電工程的征地拆遷前期工作和費用。
建立輿論引導及督查機關嚴格問責。加快國家大氣污染健康綜合監測網絡建設與研究,統籌安排重污染天氣信息發布內容、時機和形式,切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宣傳報道和接受公眾監督并回應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監管方面,中央環保督察要將天津、山西、山東作為2017年督察重點,對北京、河北、河南開展整改情況“回頭看”,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務落實情況作為督察重點。環境保護部對“2+26”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實施按月排名,按季度考核,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市以區縣為單位參與排名,考核和排名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根據季度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對空氣質量濃度不降反升的城市實行環評限批;發現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不力、失職瀆職的,提出應予問責的建議,將相關問題線索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移送紀檢監察機關或組織(人事)部門進行調查問責;對空氣質量改善程度達不到時序進度、空氣質量指數(AQI)持續“爆表”的城市,實行公開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