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近幾年,環保部及環保產業都有著巨大變化。去年環保部兩次督察,去了15個省市,12472個人被問責。在中國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之下,環保及其環保產業都不可能按照原來的模式來走,應向“父愛式”轉變。真正的商業化公司要以更專業、更的姿態,告訴對方未來在哪里,從而給予更好的指導。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環保行業向“父愛式”轉變
無常本來是佛教用語,意為變換不定,它是一種狀態。如何在無常之下把握當下?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認為,應該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無常。
環保體制的深刻變革
近講到很多次“四梁八柱”這個詞,四梁八柱本來是個建筑結構語。并沒有具體說說四梁八柱分別是什么,我理解指的是體制結構性調整。執政五年之后,他在搭新房子,這座房子叫生態文明,要重新構造四梁八柱。如果房子的結構都在發生變化,那么我們環保體制的變革將非常深刻。從這個角度理解政策發展,會發現環保所面臨的各種環境都在發生變化。
一般意義上,環保行業,其甲方是政府或者是政府監管催生的排污企業。另一方面,環保企業又都僅是地方政府的代工廠,產業的進口、出口、標準、付費都由政府決定。這樣的產業在四梁八柱變化的情況下,變革會相當大。業內能夠看到,財政政策一變,跟原來結構完全不同;國有企業改革,國資的未來方向都在發生變化;價格政策、監管政策、投資政策、環保政策變化。
環保屬于政策敏感行業,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未來將進入一個深刻的突破期。在此之前,我們都是單面請求,政府發標,哪兒有需求我們就一哄而上,造成同質化競爭。在早期沒有多少“運動員”的時代,產業收益還不錯。但現在遍地“運動員”,除了產業里的人,還來了一批更為強壯的“野蠻人”,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已經很難掙到錢了。
雖然行業20%的市場充斥惡性競爭,但同時還有60%的市場沒有人干,比如地下管廊、海綿城市、土壤修復等新興領域,資本市場看不懂,專業公司也看不懂,對于行業來說風險太大,反而形成了外面跨界狂歡的局面。可以說,環保行業有20%是紅海,有60%沒有有效供給,還有20%是被扭曲的。
環保行業看上去每年有10%-15%的穩定增長,遠高于其他行業,但這是一種虛假繁榮。我們大量地把原應是未來的規模做了起來,把PPP項目把未來收益當期變現,使行業成為了寅吃卯糧的產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非市場機制的產物。真正市場主體的增長率有這么高嗎?同時,市場的大部分需求,企業無法識別。環境行業大大小小大約有超過100個細分市場,大部分企業都聚在了少數幾個領域上,而真正的市場是少數人的市場。
近幾年,環保部及環保產業都有著巨大變化。去年環保部兩次督察,去了15個省市,12472個人被問責。在中國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之下,環保及其環保產業都不可能按照原來的模式來走。目前,我們的主要的法寶就是黨政同責。在過去三十年,地方政府權力很大,只要書記市長重視事情馬上就能解決。但未來十年市場經濟還會這么牛嗎?當財政收入開始下降、產業逐漸轉型、政府支付能力越來越弱、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弱,地方政府重視環保也不一定能把環保做好。在黨政同責的條款下,地方政府未必能承受這種責任之重。如果我們產業盲目依賴地方政府的能力,實際上是很危險的。
中國環境報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分析,分析了二十年以來中國的環保廳長的出路在哪里,只有一位升到了副部級,占1%;有約22位轉到別的地市當市長書記;有七十多位都退休或在人大政協隱形退休了。
為什么環保沒有真正實現通道級的上升?環保部實際上按照原來的經濟對立面的治理模式去做,官員本身很難有出路,體制也很難有出路。我們產業也有同樣的困惑和尷尬,把一條河治理好了,收益的是房地產商和房屋投資人,而不是環保人本身。環保事業不像別的商品,做完以后就能感受到客戶是否滿意,環保做完以后有時間和空間的落差,不顯現在當下,也不顯現在當地。不是污水達標排放河道就能立刻變清,不是每個煙囪達標了就意味著PM2.5就一定能夠改善,這導致環保局和環保產業都很難實現對價。這時就必須得有中介,這個中介也就是政府,作為橋梁把時間和空間轉移回來,然后再返購回給環保公司。
產業還有一個大的挑戰是“四化”變革帶來的。哪“四化”?互聯網、化、資本化、生態化的發展,我們已經不能按照原來簡單的商業模式去進行。商業社會中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環保行業的變化沒有互聯網、商業、媒體那樣激烈,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四化”之下獨善其身。以前大部分環保公司賺錢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憑著認識重要的人,或者有資源關系,而未來企業必須要考慮如何在信息對稱下也能賺錢。
如何在無常中把握當下?
傳統環保市場的邏輯是什么?我們剛開始治理點源、控制污染,然后到污控、總量、質量,本質上都是以達標為核心目標的,六十分萬歲。市場的底氣來源于在達標的前提下誰便宜的付費經濟,成本中心是環保的基本宗旨。隨著環境與發展矛盾的顯現,國家提出綠色發展的戰略,重新強調他2005年就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此,我們需要在戰略層面上和執行層面上進行思考。
猶太人分析需求時有一個方法論,可歸納為四個層次:種需求是顯而易見的需求,比如說污水廠招標,大家都去。顯而易見的需求一定是惡性競爭的。第二種需求是顯而不見的需求,比如你看到河道臟了但目前不治,但可能有五年后的需求規劃。第三種需求是隱而易見,如果你是市長你就很在意自己是否升官,如果你不是市長,你就很難體會這種需求。每個人都有隱而不見、不能說出來的需求,需要去體會到別人隱而不見的需求。第四種需求,隱而不易見的需要。想挖掘這種需求,不僅需要移情、換位,而且要從邏輯、規劃中推導未來是什么。
環保行業的創新,我認為50%以上的工作是對新需求的發現。通過上述方法論,還可以進一步去看待地方政府的需求,他們一定要建個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嗎?他們一定要省錢嗎?其實是,他們初的出發點是地方政府經濟增長乏力、轉型困難、老路不可持續,因此有了種種需求。另外,還能看到地方政府還存在財政收入下降,尤其是可支配財政收入下降等現實問題,能發現地方政府行政權力被放進籠子里以后的空間減小,等等。這種需求不會是招標文件式的需求,而是需要我們深入分析。
其實以前我們的供給都是“母愛式”的,比政府想得更周到,甚至想得更多。現在則應向“父愛式”轉變。真正的商業化公司要以更專業、更的姿態,告訴對方未來在哪里,從而給予更好的指導。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改變我們服務的心態,在人格上平等。環保必須要創造價值,必須以經濟為驅動,能夠為經濟利益,為政府的非環保系統作出貢獻,這才是未來真正的環保公司,新型的環保產業。
“兩山論”背后的產業邏輯是什么?金山銀山如果不開發出來也是不值錢的,如果石油沒有被開發出來也沒有價值。只有實現商品化的資源才能實現對價,才能實現資本化,而并非所有的資源都能實現商品化。
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后,沒有孤立的環保產業,沒有孤立的工業,大家是一體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劃等號的。要從三個方面看當下:從戰略上講,要堅定兩山論;從策略上,要認真分析客戶需求,發現對方客戶顯而不見的、隱而易見的需求,不能在顯而易見的需求上掙扎、壓價;從執行上,我們需要攜手通行,如果說經濟是督脈,那么環境是任脈,是個小周天的循環,本身是一體的。在過去,經濟發展只講經濟,環保產業只講環保,但只講環保,不給出經濟的出路,也不可能實現循環。
我相信,按照兩山、兩脈的邏輯,未來十年偉大的公司屬于環保境公司。三十年前,偉大的公司是電器公司,二十年前偉大的公司是房地產公司,近十年偉大的公司是互聯網公司,未來一定屬于環保公司。但只做成本分析的公司永遠不可能偉大,不會成為政府的成本中心。沒有偉大的保姆,一定是偉大的母親、偉大的父親。
(本文根據傅濤在“E20產業圈層百人閉門年會”中發言內容整理。)
原標題:傅濤:如何在無常中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