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入冬以來,“霧霾”一直是個持續熱門的話題,相關部門采取各項措施集中治霾。那么,治理好空氣污染究竟還需要多少年呢?齊魯資管經濟學家李迅雷從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演變的角度去推算空氣污染可能持續的時間。
李迅雷:走出霧霾需轉變經濟模式與產業結構
進入冬天之后,全國霧霾天數大幅上升,民眾抱怨聲一片,不少人拿出既往見諸于報端的地方官員關于治理霧霾的承諾,來指責地方政府不能兌現諾言。在如今互聯網時代,“不讓空氣污染跨入二十一世紀”、“治不好污染提頭來見”等豪言壯語不僅抹不去,而且還傳播得更廣。那么,治理好空氣污染究竟還需要多少年呢?我不是治霾專家,只想從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演變的角度去推算空氣污染可能持續的時間。
世界工廠導致環境污染的必然性
從經濟增長模式看,中國仍是比較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盡管投資的增速在放緩,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卻不斷上升,如今已經達到83%。2016年,基建投資增速接近20%,房地產投資增速也出現反彈,這意味著鋼材、水泥、石化、有色等產品的生產規模仍在擴張,治理環境污染的難度很大。舉2015年的數據為例,中國的水泥、煤炭、粗鋼、鋁等很多大宗商品的產量均要占產量的50%左右甚至更高。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的第二產業比重要遠超發達國家,而GDP也要占的15%,這意味著作為制造業增加值的大國,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加工貿易的出口額占。因此,中國要擺脫污染困局,恐怕需要改變其世界工廠的角色,把部分低端制造業向海外轉移。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歐美的部分制造業向日本轉移,使得日本在成為制造業大國的同時,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也非常嚴重,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對居民的傷害比當今中國要嚴重得多。到了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又成為制造業轉移的承接地。9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引進外資規模不斷增大,成為制造業轉移的承接地,海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那么,中國今后能否也像上世紀的發達國家那樣,將中低端制造業轉移到印度、印尼等國家呢?
李迅雷認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制造業轉移,從日本、四小龍至中國大陸之后,再往后看10~20年,估計很難大規模向外轉移了。因為中國不僅是勞動力人口多的國家,而且又是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配套健全、市場容量大的國家。而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人口大國,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熟練工人數量等方面至少在今后十年內還不具備大規模承接中國制造業轉移的能力,盡管這些國家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但與中國所具有的制造業綜合優勢相比,差距仍較大。
既然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仍將維持一二十年,便意味著治理環境污染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它們的空氣質量一定很好,不僅因為第二產業的比重沒有一個超過30%的,如美國不到20%,而且因為第二產業中低污染的制造業占比很高。即便是發展中國家,第二產業的占比大部分只有30%左右,加之經濟體量本身不大,故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像中國這樣突出。
說白了,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均GDP水平和增長速度都有很大相關性,低收入國家環境污染不嚴重是因為工業不發達,高收入國家則是因為居民對生活質量有更高的追求,高污染的產業早就轉移了。中國作為高增長的中高等收入國家,低收入群體還在為奔小康而奮斗,尚顧不上環保問題,但中產階層已經覺醒,開始注重環境污染對自身的傷害。但在經濟仍在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污染源至少會保持中速增長,這是空氣污染問題揮之不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