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對于霧霾,有效的辦法就是改善中國現有能源結構,重點是要大幅降低煤炭的消耗比重。所幸,中國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清潔能源,“十三五”期間清潔低碳能源將是中國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
打持久戰沖破霾伏 幾大“關鍵配置”不可或缺
“2017年的第6天,霧霾還沒有完全散去,網絡上、地鐵中到處是“出門請做好防護”的溫馨提示,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污染預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心中焦慮……
新調度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陜西省共有60個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及以上預警,其中31個城市維持紅色預警,21個城市維持橙色預警,8個城市維持黃色預警。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新會商結果,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預計6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過程仍將持續,部分地區將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
關鍵詞:清潔低碳
對于霧霾,有效的辦法就是改善中國現有能源結構,重點是要大幅降低煤炭的消耗比重——這似乎是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中國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清潔能源。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在北京介紹了《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主要內容。
李仰哲透露,“十三五”期間中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量增量的68%以上。因此可以說清潔低碳能源將是“十三五”期間中國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
在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方面,《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將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從能源強度看,“十三五”期間中國單位GDP能耗將下降15%以上。
在能源結構方面,《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
產業:2.5萬億
李仰哲表示,整個“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總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帶動就業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
“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年均增長4250萬千瓦,包括常規水電約800萬千瓦、抽水蓄能大概350萬千瓦、風電約16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約12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熱發電約1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約200萬千瓦,約占“十三五”年均新增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
李仰哲表示,可再生能源將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快速發展,并將成為“十三五”中國能源和電力增量的主要構成部分。
初步測算,整個“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總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43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80萬噸,年節約用水約38億立方米,帶動就業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
計劃:光伏
到202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1.1億千瓦以上。
李仰哲表示,太陽能發電的發展重心主要體現在加強分布式利用和推動技術進步方面,特別是積極鼓勵在工商業基礎好的城市推廣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他表示,對于西部地區的大型光伏電站項目,明確要求在解決棄光問題的基礎上有序建設。
同時要嘗試開展市場化配置資源,實施光伏計劃,促進先進光伏技術和產品的應用。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主要任務是產業升級、降低成本、擴大應用。他強調,在光伏建設的規模方面,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把光伏的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的技術進步結合起來,盲目地擴大建設規模并不能帶來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
梁志鵬強調,在光伏發電的規模上,規劃提出的預期目標不是一個上限,而是一個指導性的發展規模。如果分布式光伏發展市場環境轉變得比較快、進展得比較好,建設規模就會發展得大一些。
地熱能:編制發展規劃
為改變京津冀等地在供暖季霧霾頻發的局面,中國計劃通過發展地熱供暖來降低供暖過程中的煤炭使用量。
在“十三五”和能源有關的系列規劃中,中國編制了地熱能發展規劃。中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5日在北京透露,按照規劃,在京津冀地區,到2020年地熱能供暖面積將達到4.5億平方米,“這個量在京津冀地區城市供熱量里面大約占五分之一”。
梁志鵬介紹說,中國地熱能資源很豐富,淺層地熱能每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中深層地熱可開采資源量折合19億噸標準煤。但目前中國地熱利用量比較少,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地熱能供暖要達到16億平方米,凈增11億平方米。
梁志鵬強調,在環境要求比較高和目前污染比較嚴重的京津冀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等地,地熱能供熱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他表示,地熱能還有很多其他的應用,比如農業生產大棚供暖。“十三五”時期,中國將針對地熱能供暖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
(原標題:破霾需要哪些“關鍵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