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量增加逾500個西湖 多舉措牢筑“中華水塔”
2016-12-08 13:12:22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編輯:筱陽 關鍵詞:三江源污水處理設備污水處理閱讀量:45317
導讀:翻開中國的版圖,中國大的鹽湖在青海,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也都發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態資源的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屏障。
【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實施兩年來,國家用于這一地區的生態治理投入已超過12億元。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主任李曉南介紹,2005年我國啟動為期9年的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76.5億元,初步遏制了這一地區的生態退化趨勢。
昆侖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雪山,綠意盎然的山脈連綿起伏——這里是萬山之宗三江源;
梯次結構的“中國地理三級階梯和世界第三極”——這里是萬水之源三江源;
三條動態飄帶,如三條“潔白的哈達”,更如長江、黃河、瀾滄江——這里三江之水源源不斷滋潤著華夏大地;
……
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形象標識千呼萬喚始出來。金字塔式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形象標識,不僅是我國個國家公園的形象展示,更是國家形象和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生動詮釋了青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信心和決心。
翻開中國的版圖,中國大的鹽湖在青海,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也都發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態資源的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屏障。從大局說,青海的生態保護,尤其是對三江源“中華水塔”的保護又是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大事,無可替代。
據公開資料,地處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青海,擔負著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在剛剛結束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竣工和驗收大會上,中國科學院新評估顯示,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相當于增加了560個西湖。這項工程自2005年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投資85.39億元。與2004年相比,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河流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水,為三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青海省生態建設領域的一號工程,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是支撐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工程歷時10年,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一期工程實施的10年,三江源地區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林草生態系統水資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黃河源頭再現“千湖美景”。
與2004年相比,三江源區草原植被蓋度平均增加11.6%,產草量提高30%。森林覆蓋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4.8%,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雪豹、白唇鹿、藏野驢、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素有“雪域精靈”之稱的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植物種群和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多樣性也得到有效保護,反映了三江源作為世界高原動植物資源庫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據了解,青海環保部門按照《三江源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對三江源地區的各類企業和和工程項目單位存在的違法開采、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以及安全生產隱患等問題進行排查摸底,依法取締、關閉違規企業,督促停產、整頓以及限期整改的企業開展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并由該省環保廳、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等有關部門對綜合整治情況進行督查。
在三江源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中,青海省玉樹州環保部門對縣城所在地周邊,國省道交通沿線、旅游景區、鄉鎮村莊以及環境敏感區等進行了綜合整治,截至目前共出動3735人次,清理垃圾2085余噸;海南州環保部門檢查企業27家,查處違法企業3家,處罰金額23萬元。
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全力以赴做好三江源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對轄區內各類企業和工程項目單位存在的違法開采、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及安全生產隱患等問題再次開展排查,對發現的新問題要列出清單并制定整治方案,要重點緊盯有明顯污染的、易引發群眾上訪的問題,全面落實措施并予以整改。
此外,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作為其核心區的國家公園到底什么樣?由于地域遼闊、高寒缺氧、氣候惡劣,一般人很難實地一睹它的全貌。近期,覆蓋整個三江源國家公園、可遠程控制的生態監測系統于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建成。借助高科技手段,觀測者長只需1天即可“跨越”三江源區12萬平方公里。
“借助‘千里眼’,如今三江源地區的基礎生態研究效率也在大幅提高。”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技術人員說,他們選定的監測點均位于各生態系統的典型區域。通過分析各個年份、不同季節的畫面細節,科研人員即可粗略掌握生態、氣候等變化規律。青海省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三江源地區11年來草地面積凈增加123.7平方公里,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這些枯燥、抽象的數字如今通過可視化系統呈現,正變得生動和具體。
(據青海日報/馬秀、光明日報/劉鵬、中國新聞網/佘麗莎劉倩玉、新華社/張濤、李亞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