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催生市場怪象 “賣空氣”躥紅網絡(圖片源于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以前自來水受到污染了,可以買礦泉水,現在霧霾的出現,又找到了對應的辦法,這就是買來罐裝的新鮮空氣,既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要想一把,自然就要多花錢,連外國的空氣都比中國的值錢,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買賣空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體驗純凈空氣被吸入肺部的感覺,回歸大自然,回歸原始的自我。”“它將帶你深入大自然,激活你的創意,特別有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
從去年到今年,網絡上開始明碼標價的賣新鮮空氣,從灌裝空氣到袋裝空氣,售價從5元到200多元不等。令人眼花繚亂,更多的還是感覺到新奇。不過專家表示,國內這類產品沒有類別劃分,涉嫌“三無產品”和虛假宣傳,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
北京市律師協會產品質量與安全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學明律師表示,空氣不同于醫療用的氧氣,目前在國內很難界定。“作為產品,首先必須有標準,沒有標準的產品是不能銷售的。”同時,張學明律師提示消費者,進口空氣涉及安全問題,罐體屬于壓力容器,進口壓力容器需要登記備案注冊并經過審批,需要進行特殊管理,建議消費者謹慎消費。
西安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榕表示,售賣“新鮮空氣”其實是一中商業炒作的噱頭,從其銷量上可以明顯看出,目前還沒有人愿意長期購買這種產品,之所以會有這類產品通過各種渠道在售賣,是因為目前相關部門對空氣銷售領域的管理是個空白,缺乏專業監管。
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過去老百姓“盼溫飽”,現在老百姓“盼環保”,國內、外人士販賣空氣,與其說是一種新商機,更應當看作是一種嚴重警告: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必須加緊治污治霾。賣空氣千萬不可成為“朝陽產業”,這類產品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屬于“三無產品”,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
可是反過來想,無論“賣空氣”的做法有多離譜,也無論其與正常的商業經營有多遠的距離,只要公眾在霧霾中苦捱的痛點依然存在,只要公眾的呼吸依然被各種刺鼻刺癢包圍,我們就沒有理由嘲諷這樣的商業創意。本質上講,把清潔的空氣“位移”過來,與人們紛紛逃離城市、遠離霧霾,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在捍衛自己的呼吸權。
在公眾糾結罐裝空氣買還是不買時,還是應將更多地目光投向污染治理。減少污染排放才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治本之策。事實上,為了應對霧霾天氣,盡力減輕對公眾身體產生的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加大了環保力度,一方面關停一些污染大戶;另一方面,開展植樹造林,抵御風沙侵襲,提升空氣質量。霧霾治理涉及范圍廣、難度大,必然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這就需要公眾和政府的共同參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營造出天朗氣清的生活環境。
總而言之,把空氣當商品賣,這種事情已經出現不止一次,不管哪一次,廣告、炒作、行為藝術之類的成分都大于買賣的成分,但其折射的是當下城市霧霾越來越頻繁的現狀。如果哪一天連空氣都需要購買了,不知道屆時誰還呼吸得起?
?。▍⒖假Y料:中國環境報/李忠卿、北京青年報、紅網、萬維家電網、西安新聞網、華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