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產業始于中小型風機。
隨著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風電行業獲得長足發展。截至2015年底,我國大型風電產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累計裝機8萬多臺,并網裝機容量達1.29億千瓦,裝機容量連年創歷史新高。
但同樣是在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框架下,中小風電發展卻形成了巨大反差。繼2014年國內外市場大幅萎縮之后,2015年更是遇到的寒冬。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中小型風電機組銷量連續第五年下跌,銷售量約為6.75萬臺,同比減少了11.3%。
多位行業專家表示,財政補貼政策缺乏、制造成本高企、“中國資質”難以得到認可等諸多原因,導致中小型風機國內市場持續大幅度下滑、市場銷路不暢。內憂外患之下,我國中小型風能產業或將面臨自生自滅宿命。
市場極度萎縮
中小型風機包括微型風機(1千瓦以下)、小型風機(1千瓦—50千瓦)和中型風機(50千瓦—300千瓦)三種,其從七十年代開始起步,并得到了相應發展。目前,中小型風電機組在我國許多地方還存在發展空間,是電網的有力補充,能在國家提倡和鼓勵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項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雖然前景看好,但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型風電市場卻呈現極度萎縮態勢。
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中小型風力發電行業產銷量達到高峰,生產達到18萬臺,產品銷售量達到16萬多臺,同比增長23%。然而好景不長,2012年以來,我國中小型風電行業的產銷量開始持續下滑。2012年生產機組12萬臺,同比下降了25%,產品銷售10.6萬臺,同比下降33.7%。2013年,行業15家骨干企業的產銷量均同比下滑15%以上。至2015年,中小型風電機組產銷量已連續五年下跌。
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工程師姚修偉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小型風力發電行業情況仍在進一步惡化,除了極少數企業產銷量與去年同期持平外,其他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水平約20%—30%左右。
市場持續萎縮,導致風機制造企業運營難度陡增。據了解,目前業內部分企業已經倒閉,剩下的多數企業不得不從事太陽能光伏服務或其他產業運營,以維持企業生存。
“當前,國內市場持續大幅度下滑,市場缺少行業監管,企業缺少相應的自律措施,生產以及人力成本加大,融資渠道不暢,一些企業關門了,一些企業轉型了。”姚修偉說,“此外,由于歐美國家已經實施了產品認證制度,設立了技術門檻,使我國多數產品進入原有市場受到限制。過去我國產品出口市場一直很好,現在沒那么熱火朝天了,路子幾近斷了。”
內外交困
對于行業遭遇寒冬的原因,多位行業人士表示,中小風電產品沒有國家財政補貼政策,影響了國內市場需求;其次,近幾年來光伏發展迅猛,對中小風電產業沖擊嚴重。
據了解,中小風電產品生產的系統成本平均不低于15元/瓦,在缺乏政府政策補貼的情況下,一般產品的成本回收都需要10年以上,回收率17%左右,用戶沒有經濟效益,市場難以打開。而光伏行業由于近年來生產技術得到發展,成本有較大下降,系統成本價大約為10元/瓦甚至更低。近兩年,分布式光伏又得到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國家規定光伏的上網電價補貼為0.42元/千瓦時,余電可以售予國家電網,結算價格為當地脫硫煤電價格,這對其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沒有像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一樣的上網電價補貼,離網機組也沒法享受投資補貼。由此,多數地區在發展新能源電站或分布式電源系統中,都選擇了光伏建設計劃,而中小風電卻因沒有補貼而遭到了冷落,限制了產業發展。”姚修偉說。
姚修偉說,“實際上,小型風力發電機組由于安裝占地小,在很多地方比建設太陽能電站有優勢。小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都是在用電側并網,都是利用清潔能源,并網控制技術也一樣,為什么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據了解,此前某家小風電生產企業與一家上海農場商談利用現代農業周邊空地安裝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項目,因為上網電價不能參照太陽能上網電價補貼,項目終擱淺。這樣的例子在行業內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