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掐頭去尾整整3年。
3年太短,我們或許改變不了歷史,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身邊的一些現實。
近30年,紹興一直為這樣的一種現實所困擾:經濟的高度發展,是否必然要以環境為代價?支撐紹興經濟高度繁榮的,恰恰是污染程度高的印染、化工等產業,應該如何破解這一對矛盾?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紹興悖論”。
紹興市委、市政府并不想回避這一窘境,而是敢于直面現實,明確稱其為“產業之痛、城市之痛”,并一直試圖以“清水工程”為楔入點,先人一步,走上了艱難治水的征程。
早在2007年,紹興就在全市開展了名為“清水工程(三年計劃)”的治水大戰,而連續三輪“清水工程”也使污染的趨勢初步得到了抑制。
恰逢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戰略部署。
這樣的戰略決策,讓紹興更有了方向。紹興市委、市政府迅速整合資源,及時作出了推進“五水共治”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的戰略決策,將“治水”與“產業轉型”“城市建設”組合在一起,實行綜合破題。
新一輪規模的治水大戰自此全面打響……
3年的艱辛,3年的壓力,3年的努力,終于在2015年,不僅紹興市本級捧來了彌足珍貴的“大禹鼎”,轄下的新昌、諸暨、柯橋等縣市區也同時捧得了“大禹鼎”,可謂旗開得勝!
曾經被“標簽化”甚至“污名化”的紹興水鄉,終于迎來了多年來亮麗的一個如花笑靨。
現在,信心倍增的紹興再一次抖擻精神,以翻篇歸零的姿態,為再奪“大禹鼎”而奮勇拼搏……
一號工程,攻堅克難
治水難,在紹興治水更難。
別的不說,單是位居“浙江”的一串串數字,就足以讓許多人心生懼意——6759條河道,總長10887公里;4000多座橋,大大小小數十個湖泊;總水域面積54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6%……
同樣的數字,放在過去,無疑是作為一個水鄉的榮光,而從2013年起,它已幻化成了壓在眾人頭上的一塊塊“石頭”。
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心”。唯有讓所有的領導干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方有大成。
因此從一開始,紹興市就按照省委、省政府“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違章建筑帶入全面小康”的決策部署,將“五水共治”作為各級政府的“一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勠力同心,以高標準、快速度、大力度、實作風,全面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持久戰和鞏固戰。
2013年年底,紹興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具體牽頭負責的“五水共治”領導小組,并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治水辦主任,分管副秘書長任常務副主任,從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縣(市)抽調30余人,具體負責“五水共治”各項組織、協調、督查、考核、推進工作。
同時,推行各級領導干部“五水共治”專項述職制度,建立治水重點難點問題領導領辦制度,落實任務書、責任制、時間表,實行掛圖作戰……
這是一股巨大的合力。有了市、縣(區)、鎮(鄉)、村四級“一把手”的掛帥上陣,“四級河長制”的一貫到底,“一號工程”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之后的3年,隨著一個接一個大小戰役的不斷組織實施,“一號工程”的能級,也在不斷彰顯,并終形成了“上下一條心、全市一盤棋”的治水氛圍——
2015年,紹興在全市組織實施了治污“六大硬仗”“攻堅”“清三河”達標創建、百日沖刺,以及曹娥江綜合治理、浦陽江綜合治理等重大戰役行動……
2016年,又陸續在全市開展優化環境“八大行動”“千河清淤”專項行動、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執法大行動、工業園區專項整治行動、“清三河”反彈隱患排查拉網行動、全市入河排污(水)口標識專項行動等等……
在近開展的入河排污(水)口標識專項行動中,全市共摸排河道6759條,入河排污(水)口39280個,其中需清理整治的入河排污(水)口2145個,做到了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為設置可識別、可定位、可舉報的標識牌,打下了基礎。目前已完成整治116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