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可以說是每年汽車界銷量大漲的黃金期,但是今年的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卻顯得格外平靜。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的統計,2016年10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4.9萬輛,銷售4.4萬輛,同比分別僅增長14.3%和8.1%,產銷增速明顯放緩。本應是“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卻大幅下降。
在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方面,根據乘聯會廠家銷售數據,10月新能源汽車銷售了30989輛,較去年同期銷售的20395輛,增長了52%,環比增長4%。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表示,10月乘用車增速回落到50%,增速處于偏低水平。“連續4個月月持平在3萬輛水平,產品和市場調整蓄勢。”
商用車方面則完全是降字當頭,純電動客車銷售6686輛,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24%;純電動專用車銷量為1710輛,同比下降75%,環比增長32%;插電式混和動力客車銷量為1346輛,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29%。根據中汽協在年初的預測,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70萬輛,但實際市場表現卻與預測相去甚遠。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坦言,如果補貼政策仍不出臺,恐怕今年50萬輛都難以達到。
根據中汽協數據,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5.5萬輛、33.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7.9%和82.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6萬輛和25.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8.1%和102.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7.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0%和37.2%。
面臨年終將至,新能源汽車并沒有表現出要大爆發的趨勢。在此前的中汽協月度發布會上,中汽協將2016年新能源汽車預期的60萬輛銷量下調至50萬輛。葉盛基曾公開表示,如果政策仍不明朗,未來兩個月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很難迎來明顯突破。“11月已經過半,只希望這兩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能保持平穩增長。”
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更能體會到這一連串銷量數字的影響。根據乘聯會數據,下降幅度大的當屬物流車。在接受《中國汽車報》的采訪時,東風揚子江汽車(武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雷洪鈞指出,“2016年以來我們一輛物流車都沒有銷售,目前僅能靠應收賬款來給員工發工資。”雷洪鈞苦笑道,“今年的訂單有幾萬輛,但一輛車都沒交付,庫存還有600多輛車,《推薦目錄》第四批仍未公布,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也不敢繼續生產了。”
作為重要的整車配套企業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國內某大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市場總監楊明(化名)透露,整車企業汽車銷售不佳會延長付款周期,如果市場情況短期內不能改善,很多電池企業也要受牽連。
10月份銷售數據下滑,與此前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公布的騙補調查結果不無關系。受騙補事件影響,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面臨調整,目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文簡稱《推薦目錄》)已暫停更新。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國強坦言:“第四批《推薦目錄》至今未發,新補貼政策也不確定,銷量受到極大影響。”
“由于騙補的重災區集中在客車領域,因此業內普遍認為,補貼政策在該領域會有大幅度調整。如果明年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明確下來,市場增速自然會恢復到相對合理的速度。”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市場需求是存在的,只是目前處于政策調整期,正常的市場需求被壓抑了。”
此外,補貼退坡的基本政策不會改變,市場機制的介入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另一推動力。崔東樹還是非常看好《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后,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動作用。
而10月正式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也表明,政策的收緊并不會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走勢。這項描繪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未來15年發展的藍圖,勾勒出的總體目標是: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產生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并有效普及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基本成熟,持續創新能力和零部件產業具備競爭力。
顯然,政策有松有緊、有張有弛,也將帶領新能源汽車實現真正的“政策+市場”雙輪驅動。
(據人民網、中國經濟新聞網、新能源汽車圈、華夏時報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