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手段助力打破瓶頸 環境監測投資有望提速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十三五”工作方案既是監測行業“十三五”期間社會投資的綱領性文件,又代表著環保部將環境監測提高到與大氣、固廢、水污染治理同等重要的地位,意義重大。
根據國家頂層設計,2017年以前全面上收監測事權,并通過國家投資加強全國環境監測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面建成空氣、地表水和土壤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保障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戰役的評價與考核數據真實、準確。
總結起來,環境監測主要服務于國家的環境質量考核體系,數據的真實、客觀性是考核真實可靠的前提。
鑒于政策上的不斷出臺落地,國家對環境監測快速發展的期望有所增強。一方面,通過加快監測投資與體系改革,環境監測在環境質量考核中所起到的作用將顯著提升,環境污染將無處遁形;另一方面,環境監測立法加快將減少環境數據造假、破壞監測設施等行為,有效保障環境監測設施安全運行,能從根本上吸引社會資本大舉進入,快速發展監測行業。
國海證券分析師認為,國家對監測數據質量的重視程度將逐漸提升,引入第三方機構保障監測數據質量將成為趨勢;同時環保機構體制改革將帶來政府所轄環境監測站外包服務的市場需求,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將逐步釋放行業內的并購機會,為民營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供應商提供發展機遇。
長江證券投資顧問陶冶表示,監測設備的供應市場發展較為平穩,行業內的企業也比較多,能夠保證監測行業的基本需求。另外,檢測試劑和其他耗材的市場供應也較充足,基本上也不存在供應風險。監測行業下游的客戶范圍廣泛且多樣化,涉及到較多行業,包括有生產企業、商業企業以及科研院等,因此其發展空間很大。“十二五”期間整個環保產業的總投資大概是5萬億,“十三五”規劃的環保產業總投資應該有17萬億左右,粗略估算一下,環保監測中監測設備這一塊應該是占整個環保產業規模的十分之一,預計在1.7萬億左右。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內地的環境監測事業發展滯后于發達國家多年,且面臨著不少壓力:一方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環境監測機構面臨國外同行的挑戰;另一方面,國內各部門、各行業監測機構、科研院所的環境監測工作狀況存在脫離實際的現象;此外,由于監管體制機制的問題,該領域開放度不高,民營監測機構的發展空間普遍受限。
短期看,由于“大氣十條”終期考核、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投資都將于2017年完成,大氣、水環境監測設備投資未來兩年的確定性較強。監控體系改革、第三方評估和質控手段的引入使得上市公司有望分享大蛋糕。A股上市的環境監測企業已經漸成氣候,包括污染監測企業雪迪龍、環境監測設備生產商先河環保、天瑞儀器等。
(參考資料:央廣網、中國證券報、搜狐財經、平安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