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不治泥,等于沒治理”、“污泥究竟是敵人、情人還是路人”、“治污剛剛夠溫飽,循環才能長肥膘”……這些朗朗上口的關于污水污泥的“另類”言論,皆是張悅先生的思考。在行業貢獻了數十年智慧的張悅,在“2016(第八屆)水業熱點論壇上”再一次發聲,講解了全新的“拖泥帶水”論,藍色思維下如何做好污水污泥這點事兒?且聽張悅先生一一道來。
以下為張悅論壇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藍色內涵:拖泥帶水的循環理論
從2014年起,藍色的概念在環保行業萌芽并迅速得到認可,藍色的內涵是什么?張悅解釋,“藍色內涵的核心是綠色、共享,而其路徑是循環和再生,關鍵是創新和消熵。”張悅認為,綠色循環和低碳是一個大概念,而共享是企業和社會的共享,是當代和未來的共享;從哲學的角度講,綠色解決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共享解決的是人和人的關系。“藍色企業,要把握好這兩個頂層理念,這既是環境倫理,也是社會道德”。而實現綠色和共享的路徑,就是循環。將此理念應用于污水和污泥處理處置領域,張悅先講了四個循環。
水循環。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曾多次提出,對于污水治理,要讓公眾和領導感知到。張悅認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標準的四類,讓他們感知到污水處理廠不僅僅是達標排放的概念,而是為水資源的環境容量做出了正面的貢獻。同時,張悅說出了提標改造過程需要的付出,“人家逗嘴皮,我們脫層皮”。而水循環的實現是在污水處理環節進行的。
能量循環。張悅指出,甲烷、碳,這些都來自于污泥。
有氧物循環。張悅認為,氮磷的循環,仍然是污泥產業的事兒。污水治理中通常把氨氮作為罪魁禍首,那么這些物質要不要循環?張悅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應該在污泥處理的過程中實現氮磷的循環。
碳循環。張悅強調,這里的碳不再是能源,而是二氧化碳的碳,他分析,目前國內的碳匯,很大一部分成就是在垃圾處理領域。地溝油的問題涉及到食品安全,中央開始關注,在政策支持下,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進展較好。餐廚垃圾和污泥的含水率差不多,就進行了協同消化,出現“1+1>2”的情況,污泥中甲烷的比例,硫化氫的含量都在改善。后從碳循環的角度把不可綠化的地變成了可綠化、可利用的地。
張悅講了四個循環,而其中三個都是在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實現的,因此,他用了“拖泥帶水”四個字來解釋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的關系。
泥水新辨:泥路決定水路
重水輕泥,是過去的一個弊端,“泥水并重”是張悅多次強調的觀點,上述所講的拖泥帶水,其核心便是以泥定水、泥路決定水路。張悅總結了一個口訣:水中污染碳氮磷,泥中資源碳氮磷,回收碳氮磷,好水不過副產品。“所以一句話總結就是污水是原料,污泥可聚寶。再下面一句話就是碳氮先分離,出口在污泥”,張悅解釋道。
如何進行碳氮分離,張悅提出了一個想法——水力循環沉淀池,這個外生沉淀池能不能改建到污水處理程序中?如此一來,清水是清水,污水是污水,COD的70%—80%已經在泥里面,而大部分氨氮在清水里。把這個技術做好,就會得到比較的泥和清水。因此張悅認為“污泥減量白花錢,污泥資源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