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變化對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來說,感受尤為突出。不過,他發現,在對這一領域重視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一些科學常識仍不為公眾所知。他呼吁,科學家要做好科普,不要談重金屬色變。
對土地污染的認知有一個漸進過程
在陳同斌看來,土壤污染有其歷史問題。“過去我們在管理上的失誤,土地利用方式比較粗放,導致不少良田沃土被重金屬污染。”
作為土壤污染治理領域的先行者,陳同斌已經從事了30余年的相關研究。1985年,他的碩士論文便與土壤重金屬有關。不過在當時,這個研究領域還鮮有人關注。
據他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對土地的認識和研究主要停留在肥力和產出方面,很少有人意識到土地還存在污染問題。“當時我們要做研究采樣,首先要向人證明,土壤污染是存在的。經常是哪兒有新聞線索,我們的團隊便跑到哪里,拍照調查取證。即使這樣,也是一個逐漸被認可的過程。”
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數據,也說明了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陳同斌說,“在保護土壤資源已成為共識的今天,我們應該意識到,對于已經被污染的土地,治理修復工作尤為重要。”
土壤修復是“治本”手段
如果說重金屬污染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毒瘤”,面對癌癥,該采取怎樣的治療方案?“吃止痛片可以緩解病痛,但從根本上說,要動手術清除毒瘤,才能保證土地的健康。”
據陳同斌介紹,目前對于土地污染的治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土壤安全利用,一類是土壤修復。
植物阻隔是土壤安全利用的一種方式,通過種植低積累作物,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減少對人體的有害影響;也可采用鈍化劑修復,通過添加土壤重金屬鈍化劑,降低土壤中重金屬活性,減輕危害程度。
但陳同斌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治標不治本”。終治理污染要回歸到土壤修復上。特別是植物修復,將是農田土壤修復的重要發展方向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