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起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為了讓大氣污染物濃度監測數據下降,陜西西安市長安區環保局官員人為干擾空氣質量數據采集,居然用棉紗堵塞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的空氣采樣器。目前長安區環保局已有多人被警方帶走調查。
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保法對嚴打數據造假做出了明確規定。此后一年里環保部門揪出了2658起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其中絕大部分是企業造假謀取利益,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弄虛作假的案例并不多見。地方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在監測數據上做手腳,即便是個別現象,其危害也不容忽視,這不僅會誤導環境管理決策,貽誤環境治理時機,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損害,而且會造成老百姓的實際感受與監測數據“不合拍”“兩張皮”,嚴重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區監測站數據造假,是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飛行檢查中被查出并移交有關部門的,這顯示了環保部打擊弄虛作假行為、保障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真實可靠的決心。
要摘掉環保數據的“口罩”,現出環境狀況的廬山真面目,首先要對環保數據造假零容忍,讓地方環保部門“不敢造假”。一方面,嚴格考核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發現弄虛作假的,對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一票否決”;另一方面,建立環保部門與公檢法機關聯動機制,對于擅自挪動監測點位、修改儀器關鍵參數、堵塞采樣頭或采樣管路等行為,構成犯罪的,移交有關部門處理,以有效震懾弄虛作假者。
與此同時,理順體制機制,讓地方環保部門“不能造假”。在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對企業弄虛作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自己在監測數據上大做文章,這和現行環保監管體制存在的缺陷有關。現行管理體制下,環保部門是地方各級政府的組成部門。有的地方領導干部重發展輕環保,違規干預環保監測和監察執法,逼著環保部門在監測數據上暗度陳倉,千方百計讓環境數據“好看”一些。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積極推進省以下監測機構垂直管理和國家監測事權上收,防止行政干預數據質量。
此外,還需形成“不必造假”的良好局面。繼續以環境保護督察等有力舉措來“督黨委”“督政府”,推動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的主體責任,為環保部門“撐腰”“減壓”。環境質量如果真改善了,又何需數據造假?
環境質量是否有提升,污染治理是否有效果,要看監測數據,更要看老百姓的實際感受。近日,環保部印發了《“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和《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對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性提出了多項舉措。把相關法律法規、規劃方案落到實處,確保數據真實準確,才能讓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和監測數據“合拍”,以環保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藍天常在、中國美麗的目標。
原標題:摘掉環保數據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