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噪聲污染,被業界視作被“忽視的污染”。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海口的段女士一家住在當地某大學教職工宿舍,本應是清凈雅致的校園環境,但從2015年10月起,取而代之的是深夜燒烤園傳來的喧鬧聲。“剛入夜的時候還好,可到了夜深人靜之際,嬉鬧的聲音就尤顯刺耳。”在此背景下,包括段女士在內的附近6棟樓的百余戶居民正深受噪音“入侵”。
作為刷存在感強的兩種污染,空氣污染與噪音污染的處境卻截然不同:隨著霧鎖迷城愈演愈烈,大氣治理的相關行動計劃與立法規程早已日趨完善。而后者,除了一部《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民不告、官不究”的尷尬處境,要“靜靜”卻鮮有一攬子成體系的實質性治理舉措。
而在城市里,深受噪聲之害的人有多少?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日臻提升,城市的夜生活亦越發“歡騰”:商家高音喇叭爭相嘶吼,美食街叫賣聲此起彼伏,廣場舞隊伍日益壯大之際,低音炮更是不絕于耳,就連雙層隔音玻璃也擋不住上述惱人的旋律。夜間施工
攪拌機仍在轟鳴,渣土車凌晨傳來刺耳聲響……顯然,城市的夜或許不再安寧。
與此同時,綜合澎湃新聞與人民日報報道,一組數據更為令人揪心:在環保部近日公布的《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中曾明確指出:僅在2015年,全國共收到環境噪聲投訴35.4萬件,占環境投訴總量的三成以上,僅次于空氣污染。其中,關于建筑施工噪聲的投訴已占投訴總量的半壁江山。緊隨其后的分別是社會生活噪聲類、工業企業噪聲類與交通噪聲類。按照全國經濟區域劃分,作為噪聲投訴量多的東部地區高達59.3%。
輿論認為,“這意味著全國1/4城市睡在噪音里。”然而更為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看不見的環境污染被視作第二“健康殺手”。在此前世衛組織公布的《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中,噪聲污染多帶來的危害足以令人警醒。據該報告顯示,噪聲污染不僅會令人煩躁、消極的心理狀態,影響睡眠質量,損傷聽覺器官,更有甚者,還會觸發心臟病、耳鳴、動脈硬化等疾病。
然而,盡管投訴高居不下、污染危害不容小覷,噪聲污染治理卻也著實不易。一方面,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部門對于噪音的管理權限尚未實現“各司其職”。在業界資深人士王先國看來,按照《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環保、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門環境噪聲監管職責,具體來看,工業、建筑施工噪聲應屬環保部門監管,交通運輸、生活噪聲應屬公安部門監管。但在具體的職能劃分中卻仍是“誰都能管,但誰都管不好”的尷尬處境。
另一方面,噪聲難治理亦有可觀因素。因較為分散的呈現狀態,加之個體感受差異也較大,噪聲污染的治理措施亦被“弱化”了不少。與此同時,沒有專業的噪聲監測設備、執法人員數量遠低于實際所需。對于公眾而言,舉證難亦成為投訴大考,而就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污染,如何建立相應的執法反應機制也成了治噪的掣肘之一。
顯然,“噪聲污染問題由來已久,要有效解決并非易事。”誠如眾多業內人士指出,當城市噪聲已無處不在之時,從防治意識到政策規范、制度建設,再到專項執法行動,補齊這一環境污染“死角”已尤顯深刻。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