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來自日前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用棉紗堵塞空氣采樣器,干擾空氣質量數據采集,目前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分局局長、長安區監測站站長等人因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被警方帶走。而事實上,近年來監測站編造、篡改監測數據的情況并不鮮見,但此次西安監測數據造假則業界視作“撞上槍口”。
防范霧霾,口罩是標配。那設想一下,如果環保部門的監測探頭也被戴上了“口罩”,那將是一個什么后果?
用棉紗堵塞國控監測站點的空氣采樣器,致使數據“異常”偏低,引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注意。據媒體報道,因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分局局長、長安區監測站站長、副站長等人被警方帶走,目前羈押在看守所。
早在2015年4月,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傳出消息,針對空氣質量監測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環保部決定用兩年時間,開展全國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專項檢查。2016年10月21日,西安市環保局一名工作人員稱,就是在這種從中央到省、市嚴格要求、交叉檢查的情況下,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長安區監測站)竟然進行數據造假。
據知情人介紹,長安區監測站作為西安市兩個國家直管監測子站之一,其監測數據國家環境監測總站會直接收集到,如果數據存在造假影響比較大。同時,作為國家環保部門直管的監測站,管理還是較為嚴苛的,絕不允許閑雜人員進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委托武漢某公司進行維護時,不經允許,非運維方工作人員不得擅自進入。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早在2016年初,長安區監測站回遷至西安郵電大學南區動力樓頂時,時任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站長李某,利用協助監測站搬遷、調試的機會,私自截留了監測站鑰匙并偷偷記下了監測站監控電腦密碼。隨后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多次潛入長安區監測站內,利用棉紗堵塞采樣器的方法,干擾監測站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的數據采集功能。
據知情人介紹,本來空氣采樣器暴露在空中,探頭通過吸入自然的空氣進行監測,用棉紗堵塞采樣器,就好比給采樣器戴上了“口罩”,過濾了空氣,這樣就不能很好地監測實時空氣質量,說明白一點,就是過濾污染空氣。作為國家監測總站直管的長安區監測站,采用如此做法,數據發生變化后,引起國家監測總站的注意,于是派人前來檢查。為防止事情敗露,2016年3月,長安區監測站曾有將監控視頻刪除的行為。
目前此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涉案者或面臨刑責。據了解,目前涉案的李某等人,被羈押在西安市看守所。據專家介紹,地方政府為了減輕考核壓力、環境質量達標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門指使監測站編造、篡改監測數據的情況并不鮮見,但之前多是內部批評處理,像此次對西安的監測數據造假的責任人直接移交司法機關,尚屬首例。
事實上,環保數據造假是存在多年的一大頑疾。2015年以來更呈“爆發”態勢,各級環保部門通報、查處的案例突然增多,這與嚴打環保數據造假有很大關系。過去,被查處的造假者多是企業,而這次,被查的造假者是環保官員。不管誰在環保數據上弄虛作假,都會誤導環保決策,損害公眾利益。尤其是環保官員造假,其危害不亞于一起污染事件。
而類似的事,還真不是只此一件。也就在7月,環保部通報了8起環保數據造假案,其中一起發生在福建龍巖,作案過程也有如諜戰劇一般:當地環保部門發現當地長水水務公司的氨氮在線監測儀器出現異樣,然后就調取視頻監控記錄,然后就看到了如下一幕:一名黑衣男子潛入企業監控站房,快速撬開氨氮在線監測設備的門,將監測儀器的取樣管插入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瓶內,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的確,一般污染事件造成的損失可以量化,但類似于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的做法,造成了多大的損失不好量化。涉案官員大概是看到法律有這個漏洞,才采取這種造假方式。筆者以為,雖然《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有相關規定,但有待進一步完善,應細化各種造假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并加大處罰力度。
因此,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環保體系改革、政績考核體制改革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改革,都還有很大的空間——相對于監測數據,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才是檢驗環境治理準確的一把尺子。而就該案來說,眾多業內人士指出,對涉案官員不僅要按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還要看看其是否違反《刑法》。如果是上面有人指使的,還要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參考資料:北京青年報、華商報、杭州日報、騰訊新聞、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