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待所”到“香格里拉”,從“普通游樂場”到“迪士尼樂園”,很多從計劃經濟轉型成功的行業,讓我們看到品牌化帶來產業升級的力量。如今,市政污水處理行業正迎來產品化、品牌化時代。未來行業如何升級,升級之路是怎么樣的?在2016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合伙人傅濤從產品化、品牌化背景出發,詳細分析了環境產業的升級。
過去十五年,中國市政污水行業發展非常快,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行業成長,從小到大的產業輝煌。2000年,污水處理廠四百多座,今天已經發展到四千多座。污水處理率已經從30%多提升到90%多,污水處理能力從2000多萬噸/日的規模,發展為現在2億/日的規模。
行業的困惑在哪里?
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行業的困惑。
低價競爭帶來的沖擊。出現了地下污水處理廠7毛多錢/噸的處理價位,甚至也出現了3毛多錢/噸的價格,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而更多來自外行業的“野蠻人”不斷進入環保行業,也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其他行業不景氣,經濟萎縮的情況下,更多行業企業開始蜂擁而至進入了環保行業,尤其是市政行業,這里好像成為了“野蠻人”的樂土,這些現象,歸根究底是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行業門檻。
規模和品牌錯位,行業門檻低。從產業角度來看看市政污水行業,在行業中,專業公司和非專業公司區別有多大。十多年以前,首創剛剛上市的時候,很多業內企業不是很看好,認為,首創根本不懂水務,只是融了一點資金。但現在我們看到了首創不僅發展了,而且發展的很好,甚至成為了。
現在,諸如中建,中鐵,葛洲壩等這樣的集團,也開始帶著更多的錢進入到行業中。仍然有很多人嘲笑他們不懂技術,但是我們自己又懂多少。因為行業真正的品牌公司沒有出現,沒有行業門檻,很多賺不到錢的外行業企業就會往我們這個行業進。市政污水行業也遇到了發展的天花板,更大的需求正在打開。
同樣的情況,我們看下手機與汽車行業。
手機行業的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是一致的,不論是蘋果4、蘋果7,還是國產明星華為。
汽車行業也是一樣的。一個的產業,必然擁有很清晰的產品品牌,有自己的行業門檻以及技術特征,一個外行的公司很難的介入,但是顛覆性的公司也會出現,像特斯拉切入了汽車行業,小米也是這樣,但是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征是產業化非常好,公司品牌和產品品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而我們行業,品牌和產品往往是分離的。北控是市政領域的公司,而無論是先進的污水處理廠還是全地下的污水處理廠等等很多都向北控的品牌靠,這樣是不科學的。
一個產業化程度很高的行業,一定是公司品牌與產品品牌完全吻合的。我們行業的很多領跑企業只是錢便宜,關系好,規模大,但一旦來了一個比它更有錢,關系更好,規模更大的公司,可能行業就會出現一些顛覆性,所以現在我們行業的規模和品牌是一種錯位,這種錯位很嚴重。
同時行業還面臨著同質和低價競爭,因為沒有品牌標識,甲方無法做好識別。比如一個上海院設計的工程,設備、工程等可能是中鐵完成的,而集成又可能是另外一家公司完成的,可能拿到項目的只是扮演了集成商的身份,只是有錢可以拿到項目而已。這就使得低價與同質的惡性競爭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