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春風又“綠”環保海 環境監測市場急速擴容
與環保產業其它細分領域一樣,長期來看,環境監測行業是由市場驅動的,但是在現階段的行業生命周期里,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政策。
今年第三季度以來,環保行業扶持政策密集出臺,為環境監測市場再度送來陣陣暖風。
首先是,8月底《環境保護稅法(草案)》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我國擬征收環境保護稅,稅收制度更具執法剛性,排污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承擔的成本將大幅提升。
其次是近日《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印發。試點省份將市縣兩級環保部門的環境監察職能上收;試點省份內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調查評價和考核工作由省級環保部門統一負責,現有的市級環境監測機構調整為省級環保部門駐市環境監測機構,現有縣級環境監測機構主要職能調整為執法監測等。
券商研報認為,在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環境稅法和PPP項目落地的共同推動下,作為基礎設施的環境監測設備行業將獲得需求提升空間。
中國環保在線預計,“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碼,一方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互聯網+”綠色生態等重磅政策陸續出臺,環境監測原有市場領域將進一步拓寬;另一方面,隨著VOCs政策密集發布,“土十條”順利發布,環境監測的新市場領域巨大,如新興VOCs監測市場。
另外,將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回收國家環保部門,實行“國家考核、國家監測”的模式,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并開始鼓勵環境監測的第三方運營。隨著環境監測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環境監測市場將加速發展,未來自動檢測、第三方運維行業也將會快速發展。
面對已成規模的環境監測市場,為防范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必須加強市場監管,深入第三方檢測企業開展質控檢查。對有意弄虛作假監測數據的行為零容忍,使其一次失信,處處受制。惟有如此,第三方檢測企業才會敬畏游戲規則,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如果每個第三方檢測企業都能自我約束,那么,環境監測市場必然放得開也管得住。
總體而言,環境監測行業將由污染源監測轉向環境質量監測。在提高監測標準、加大監測站點等指標要求下,“十三五”期間監測設備需求將達千億規模,年均增速有望達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