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共治”成效顯著 杭州“氣質”提速飆升
杭州是一座得天獨厚的城市。綠色,是她的天然基因,也是她具競爭力的資源。
2013年7月,杭州提出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這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們對提高環境質量的強烈期待。
以綠色環境為標志,綠色經濟為核心,綠色生活為目標,杭州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堅守生態紅線,淘汰落后產能,治水、治氣、治廢……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杭州大步前行。
早在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就開展了“五氣共治”(“五氣”即燃煤煙氣、工業廢氣、車船尾氣、揚塵灰氣、餐飲排氣)。由此,杭州市空氣質量連年好轉。
據統計,2015年,杭州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42天,比2014年增加14天,優良率66.3%;市區PM2.5年均值57μg/m3,較2014年下降12.3%,較2013年下降18.6%。
2016年1月-5月,杭州市區PM2.5平均濃度61.5微克/立方米,與2015年同比下降7%,與2014年同比下降14.6%,與2013年同比下降19%。杭州環保主管部門介紹,在強勢推進五氣共治的過程中,啃下了一批“硬骨頭”。
一方面,杭州加速淘汰和治理大、中、小燃煤鍋爐。完成了蕭山電廠、半山電廠燃煤機組關停,實現全市燃煤火電機組“清零”;在2015年淘汰3225臺燃料小鍋爐的基礎上,到今年6月份前將繼續淘汰600臺;關停10蒸噸/小時以上工業燃煤鍋爐8臺,完成清潔化改造35臺。
另有一方面,杭州還以此為契機推進過剩產能的持續淘汰與升級。杭州先后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500余家,關停整治淘汰落后產能企業460家,產值達100億元。此外,還采取了加強車輛源頭管理、實施限行禁行措施,目前基本完成黃標車淘汰。
一直以來,杭州市嚴格落實國務院的“大氣十條”規定要求,以杭州市PM2.5的來源解析結果為依據,立足于治理本地污染,科學制定并扎實組織實施了《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2017年)》和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考核。
同時,杭州堅持“四”標準(高標準、快速度、實作風、佳效果),追求“大化治理”,強勢推進“五氣共治”,如今已然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無鋼鐵生產企業、無燃煤火電機組、基本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
相關閱讀
落實“七個字”
杭州市市長張鴻銘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實施“五氣共治”,必須做好七方面舉措,具體就是“七個字”:
一是“防”,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對新項目、新園區設置好能耗、減排、產出、科技生產力等門檻。
二是“治”,積極治理已有的污染,加快黃標車淘汰,不斷提升油品質量。
三是“建”,加強城市綠色廊道和通風廊道建設,恢復綠色生態系統,保住良好的生態屏障。
四是“管”,建立公安環保執法隊伍,加大管理力度,嚴格執法,讓污染企業付出慘重代價。
五是“倡”,提倡科學、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提高公眾自我防護意識。
六是“保”,及時發布大氣污染健康防護相關信息,正確引導市民學會如何在霧霾天氣中更好地保護自己。
七是“考”,把各地各相關部門治理霧霾的措施和成效列入剛性指標,明確責任,強化考核。
(參考資料:浙江在線、今日早報、央廣網、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