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正處于產品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階段,要琢磨誰來買單以及變現流程閉環的現實問題,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快速、持久、直接的變現能力。但其實在這個時段,事情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了,市場在哪兒非常重要。
首先是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有一個佳市場的選擇。
市場太小,不會有客戶。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說開發出了一種專門治理某種污染的設備,而產生這種污染的企業全國只有幾家,這幾家企業的產值也都不算高,甚至有可能繼續萎縮并且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被自然淘汰。那面向這么小的市場研制出來的產品也不會有太大前景。
市場也不能太大,因為太大而不具體的市場,就是徹底的紅海,面臨幾乎飽和的競爭。想想看,現在還會有哪家新創公司會把自己單純定位為污水處理廠運營嗎?還有大氣領域的脫硫脫硝,創業公司已經很難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了。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創業者一定要對自己誠實,不要掩耳盜鈴。假如你的市場是全國所有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或者全國所有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你開發出了獨特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以為自己就能實現壟斷,那這是自欺欺人的,因為你面臨的是不計其數的競爭對手。而且就污水處理來說,在之前轟轟烈烈的污水處理廠建設運動中,已經有一部分以BOT、TOT形式運轉了,在今后數年這些廠都不太可能重新進入市場。
所以,環保創業公司一定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市場區域,并謀求壟斷,或者說是做到這個區域的第二。假如在所選擇的市場區域中沒有擴張方法,那顯然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市場。
其次是要能從小的、具體的市場延伸到未來。
一個公司好的情況就是在做好手頭具體的事情的同時,能夠針對未來給出一個很宏觀,但又有說服力的描述。每個環保創業公司的情況都會不一樣,但是基本發展模式類似:從一個小的目標市場開始,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成為這個具體領域里的全國甚至全世界,然后在擴張的同時快速拿下與此相鄰的市場,同時拓寬自己的眼界,再去占領更多的區域。只要能夠建立這種慣性,公司的諸多因素就會一塊兒起作用:技術、規模優勢、品牌等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會讓別人非常難追趕。其他行業也這樣,華為有“釘子策略”,就是把壓強凝聚在釘子尖上,用一個拳頭產品,釘到一個新的市場里去。這個東西,任正非叫做“力出一孔”。
這個配方基本上可以概括很多成功的公司,我不能不很俗套地想到碧水源。從膜的應用開始到整體工程建設到投資運營,后是整個污水處理產業鏈,及至“水環保領域的航空母艦”這樣的遠大愿景。不必細說,大家有目共睹。還有環能科技、高能環境等類似。
當然現在的環保創業公司,被其他大公司并購也是挺成功的,不一定一條道走到黑。
第三,得重視市場和銷售。環保行業在這一點上還不錯的,不像其他行業的價值判斷更偏重技術,對銷售不以為然,會覺得做市場的做銷售的很虛,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做技術確實比較難,它的難容易看清楚,想衡量某個人在技術上有多好是比較容易的,包括技術型環保公司,行業里的專家們一把脈就能看個差不多。而市場能力有點不太好看出來,真正牛的銷售以及市場能力很強的環保公司都是深藏著的。有時人們會認為銷售是一些靠不住的人,會去低估那些銷售方面的東西,因為假如你討論工程技術的話,一個答案如果不是對的,那就是錯的,一個東西表面看起來怎么樣并不是特別重要。而銷售、市場干的就是改變事情表面樣子的活兒。大師級的銷售不會讓人們看出來他們是在銷售,這也許就是銷售和工程、技術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拿破侖有一句名言,“Ageneralmustbealatan”,可以翻譯成“將軍都是騙子”“想當將軍要先做大忽悠”。所以,做技術固然是十分有深度的,但高超的銷售技巧也不是誰都能掌握的。環保創業公司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市場方面的大師其實更稀罕。這些大師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在不經意間對產品和公司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多后都會成為杰出的創業。
原標題:環保新創企業怎樣找準自己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