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市場熱度延續 2020年或破千億大關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表明國家對于環境監測行業的要求已經從“十一五”的監測網絡搭建階段,“十二五”的“以污染源監測為主”的階段轉向“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里程碑發展機遇。
隨著國家對環境監測行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加大,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提升,環境監測站點增加以及環境監測技術升級,環境監測行業“十三五”期間將延續前幾年的行業景氣度。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元,五年復合增速約為20%左右。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設備銷售將達760億元以上行業增速對比“十二五”大約在25%左右,市場空間超過1000億元。
縱觀全局,中國環境監測儀器生產行業的競爭特點可以概括為“小而弱”:1)小型企業數量眾多,構成行業的競爭主體,這些企業不具備研發實力,憑借特定產品或服務實現差異化生存;2)僅有少數大型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完整產品線,資金和技術實力較強,具備持續成長潛力。
由于環境監測技術門檻偏高,目前國內從事環境監測的企業僅有兩百多家,分析儀器主要被德國西門子等外資企業占領,內資企業主要參與中低端分析儀器市場。2014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銷售收入為37.7億元,占市場總體銷售收入的61.8%,這一比例在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左右,行業集中度較高,企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公司兼并收購成為擴張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目前行業已進入激烈市場競爭時期,從2014年開始價格戰屢見不鮮,行業整體毛利率下降,部分實力雄厚的企業為提高市場份額,采用低價策略,同時部分地方和企業對設備要求低,也給低端、壓價企業提供了市場。
從我國環境監測產業鏈結構來看,截至目前,上游硬件及試劑的市場較為成熟,同時核心技術壁壘過高;中游的監測系統市場在政策扶持下前景可觀,市場空間大;下游運營維護在國家力推行第三方治理下,需求量將持續提升。因此,我們預測,監測系統、運營維護將是“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市場具潛力的發展模塊。
總結:政策的推動是驅動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主要因素,未來環境監測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水質監測、固廢監測在內的多個環境監測細分領域都將迎來快速增長期,扶持政策的推進加上對應技術的升級,環境監測產業將面臨巨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