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背景,環保產業在“十三五”期間迎來了的“黃金期”。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從多個方面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改善環境質量。
而在過去,環保產業的收益形式曾常常被認為是低收入、穩定收益、低風險的,這在過去并不被資本市場所“待見”,因為搞房地產、股票等很容易獲得更高的收益。但現在,隨著其它領域回報率下降,環保產業由過去的“沒人要”,變成搶不到的“黃金資產”。按照自來水、污水處理企業8%—9%的收益率,20年—30年的有效回報期,這些項目都變為了資本眼里有“價值”的項目,“買都買不到”,從而持續推動環保產業進入資本融通時代。
為有力的佐證源自環保企業不俗的中期業績。公開資料顯示,58家已發布中報的環保上市公司,與2015年相比,整體營收上漲了28.1%,凈利潤上漲了12.2%,同期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僅為-3.9%,可見環保行業整體景氣度較高。
整體營收創新高
具體來看,固廢行業:資質趨嚴,業績增速放緩。2016年上半年,固廢相關的7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19.67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21.55億元,增幅22.0%。固廢產業鏈以垃圾處理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兩大領域為主。現階段,垃圾處理行業享受政策、資本和市場紅利,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然而,由于受到金屬原材料價格下降的影響,下游消費需求市場行情不佳,短期內會對再生資源行業造成一定影響,結合兩大產業領域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固廢行業總體維持穩步增長的態勢。
大氣行業:各項增速排環保末位,關注零排放、治理等新方向。大氣投資的浪潮已行近尾聲,企業運營狀況分化加劇。由于市場預期較為充分,行業的發展較為平穩。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與大氣相關的6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67.93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6.62億元,增幅10.8%。傳統的脫硫脫硝行業已行至衰退期,有關新興方向的近零排放企業發展良好,包括VOCs治理等方面,業績增幅較大。
水務行業:供水業績平穩增長,污水處理營收大幅改善。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污水處理行業上半年整體業績增速更加出色,13家相關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01.01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35.50億元,增幅54.2%;營業總成本為89.9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31.88億元,增幅55.0%。而13家污水處理相關上市公司中營收增速快的公司分別為華控賽格增長151.4%、興源環境增長127.7%和碧水源增長122.7%;歸母凈利潤增速快的公司分別為興源環境增長240.4%、巴安水務增長101.4%和碧水源增長76.2%。
環境監測行業:營收增速加快,毛利率持續上漲。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環境監測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從業績表現來看,營收增速快的公司分別為理工環科增長191.3%、先河環保增長33.8%和盈峰環境增長30.5%;歸母凈利潤增速快的公司分別為理工環科增長846.2%、盈峰環境增長231.4%和先河環保增長20.6%。
行業分化出現馬太效應
究其原因,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PPP項目和環保并購是推動公司業績上升的兩個關鍵因素。
剔除水務和部分轉型股,公開資料顯示,PPP訂單向上市公司轉移的趨勢非常顯著:承接PPP項目的公司2016年上半年收入增速49%,顯著高于非PPP類公司的25%;PPP類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速63%,遠遠高于非PPP類公司的23%。
雖然整個環保板塊上半年穩步發展,但從單個子公司的業績來看,還存在一定分化,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統計發現,百億市值以上的大公司貢獻了環保板塊的七成收入、八成凈利潤,二者的增速分別達36%、28%,而市值50億元以下的小公司營收、凈利潤都出現了下滑。15家營收下滑的公司,節能、水務、固廢、大氣板塊均有分布。營收增幅在0%-20%、20%-50%、50%-100%以及100%以上的公司分別有18家、12家、7家和6家。
凈利潤下滑的公司更多,共18家。其中下滑厲害的是大氣板塊的遠達環保,凈利潤5836萬元,僅為去年同期的1/4。另外,8家凈利潤增幅超100%的公司有3家在水處理板塊。對此,環保分析師鄭小波分析稱,大公司與小公司之間的分化在于,前者市場滲透深,能夠向下沉拓展市場,融資能力強,政府資源豐富,PPP項目拿單能力強。綜合起來,大公司的業績表現自然好于小公司。
細分板塊之間業績分化也較明顯。水務板塊雖然營收同比增長25.98%,但由于處理成本的增加、投資收益的減少等原因使得利潤較去年下滑18.2%。節能板塊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不到行業整體水平,分別為9.7%和8.0%。而大氣治理板塊在三聚環保和神霧環保的拉動下,營收同比增長57.4%,凈利潤同比增長49.3%。若剔除這兩家公司的影響,營收增速僅為13.8%,凈利潤則下滑5.6%。這是因為行業的高速增長期已過,業績欠佳。
此外,固廢板塊上半年營收增速為25.6%,凈利潤上漲20.1%。受益于再生資源或者環衛業務,啟迪桑德、龍馬環衛、格林美三家營收都增長了30%以上。
PPP成為跨界敲門磚
就在不久前,“益陽16億黑臭治理項目入圍者皆國企”的消息再一次明確,在這一輪以綜合治理為特征的項目競爭中,“國進民退”已成大勢所趨。特別是黑臭水體治理、河道修復、海綿城市等PPP項目,由于體量和融資需求巨大,工程建設內容龐雜,已經成為環保圈外實力企業“跨界”的主流選擇。
而一些與“環保”關系更近的企業,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發展良機。東方園林和鐵漢生態這對從“綠化”行業殺出來的黑馬,PPP也成為他們擴張的主要邏輯。
東方園林公司8月11日發布2016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6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8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增長246.64%,公司業績實現超預期增長。其中,公司在海綿城市項目上“得分”不少,今年上半年已中標工程項目總投資額約243.28億元。而相關項目的逐步落地也將帶動公司在園林、生態修復等原有業務的快速增長。
與上述發揮“協同”效應的跨界相比,東方園林布局固廢領域的邏輯則是簡單直接:就是看好這個市場需求大、利潤高、正處擴張期的新細分行業。去年有公司負責人曾透露的固廢產業布局當年即落地,今年開始收獲。2015年公司取得申能環保60%、吳中固廢80%股權,大力發展工業固廢、危廢處置業務,這部分為東方園林在今年上半年帶來收入4.13億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在黑臭水體治理、河道修復、海綿城市等這一類體量巨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前,傳統的環保企業并不占據特別明顯的優勢,都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商業模式創新、質量風險管控和技術方案集成。而融資和政府協調能力強大就成了決勝要素,這是大多數環保企業必須正視的現實。
另一方面,這些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本質上是公眾通過地方政府動用財政購買的服務。因此,對相關參與企業,關注的焦點不應只是業績是否亮眼,投資是否有高回報,更應在項目的性價比,治理的有效性、長效性上,進行更長久的競爭。
未來5年千億級企業花落誰家?
從現實來看,地方國企在水務、垃圾處理上起著主導作用。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北控水務有可能成為千億級的地方國有環保企業。該公司在1993年就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且形成了布局全國的水處理布局,并在GWI2009年10月發布的“以服務人口計算的世界水務公司50強”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二十位,在地方國有環保企業中屬于佼佼者。
與鋼鐵等重化工行業不同的是,央企在環保領域大多屬于“新人”,大部分是近十年才進入該領域,甚至如中冶集團、葛洲壩集團和中信集團等,也是在近兩年才開始通過收購等方式布局環保市場。這其中的中國光大集團子公司光大被業內認為有望成為千億級企業。主要原因是,作為中國乃至亞洲大的垃圾發電項目投資運營商,光大在環保領域、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具有優勢,且在爐排爐、煙氣凈化系統、滲濾液處理系統等方面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因此將持續受益于行業發展前景。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環保設備制造領域。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曾解釋,環保行業是政府主導的行業,民營企業難以打入市場。較為典型案例是,在被稱作“PPP元年”的2015年,全國160多個環保PPP項目中,“企業性質”成為重要的“競爭指標”,民企大多被拒之門外??上驳氖牵陙砩5录瘓F、碧水源等一批民企在治理領域有所斬獲。已與清華大學校企啟迪控股結盟的桑德集團,在水務、固廢以及動力電池領域積極布局,發展勢頭強勁,部分業內人士表示,該公司或是成為千億級環保企業的候選之一。
無獨有偶的是,國有環保公司憑借其資金與平臺優勢,采取橫向并購擴大產業規模,或縱向拓展延伸產業鏈,以實現業績估值的“齊升”。換言之,千億級環保企業對于諸多國有企業來說并非難事。雖然民營環保企業也有并購案例,但先天條件不足則或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空間。
業內人士表示,長遠來看地方國企和央企通過并購會加劇整個環保行業的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中小民營企業本身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缺乏某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未來的前景確實不妙。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中信建設、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環境報、財經國家雜志、E20、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