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正式公布,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基本建成天地一體、密切協同、信息共享的具有先進水平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方案》提出,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等高新技術、先進裝備和系統的應用,鼓勵自動連續監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設天地一體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有序放開污染源監測市場,促進服務性監測市場發展。落實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法定責任。加強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完善快速響應機制。
在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面,《方案》提出,大幅增加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數量,并積極開展小型自動監測儀器應用實踐,加快形成點位覆蓋全面、數據及時準確的大氣環境監測網絡。深入開展污染成因和演變趨勢分析研究,不斷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當然,監測數據離不開監測站點的建設。根據方案,北京市將在大氣、水、土壤、生態等方面進一步建設并完善站點網絡,為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市環保局環境監測處副處長董險峰指出,在大氣監測網絡建設上,北京市正在擴充站點。預計2016年年底前,站點數量將在原有35個的基礎上增加近一倍,并全部投入試運行。他介紹,大氣監測站點的擴充不僅是數量上增加了,功能上也更齊全,使得網絡設置更為合理。具體來說,新建站點增加了之前沒有的山區站,填補了山區監測的空白;在外環增加了關注大貨車的交通站,從交通污染角度更清楚反映其對環境的影響;增設了污染源站,更好地掌握工業企業集中區域的環境狀況。
據公開資料,北京市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升級項目的預算經費為11526.87萬元。眾多業內人士指出,北京全市地面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目前由35個子站組成,包括城市環境評價點、城市清潔對照點、區域北京傳輸點和交通污染監控點等四大類型,監測大氣中的六項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10和PM2.5。
2016年,北京將新增30余個環境監測站點,總數將達60至70個。這意味著,北京將在現有環境空氣監測網絡基礎上,建設由四個子網絡、一個移動系統組成的“4+1”多功能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監測站點不僅在類型和數量上有所增加,在空間分布上,也將選擇在山區、農村等地增加監測點,以完善監測網絡。同時擬將在條件適宜的中學建設監測站點。目前部分站房已開始建設,監測設備已進入到驗收階段。
在水環境監測上,方案提出要提高水環境監測能力,增加水質自動監測站點數量,完善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水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區域考核和水環境補償的跨界斷面設置,監控市、區界斷面水質變化。據介紹,未來,北京市將在主要流域,增加河流斷面監測站點的建設。
而市民喝的自來水安全不安全,誰說了算?早在2014年,北京市水務局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就已確定供水水質監測工作協作機制,這是北京自來水檢測引入獨立第三方機構,旨在增強檢測數據的公信力。中科院生態中心建立的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具備在生活飲用水方面為社會提供第三方水質檢測的能力和資質,是一家獨立于供水企業和政府的獨立科研機構。
據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介紹,根據雙方確立的工作機制,中科院生態中心將受北京市水務局委托,對全市各供水企業的自來水水質進行定期檢測,北京市水務局將通過官方網站向社會公布水質檢測結果。另外,作為北京市水務局委托的第三方機構,當出現重大水質突發事件時,中科院生態中心將全面參與應急處置工作,為水務及供水部門提供的技術支撐,并及時向社會公眾提供客觀、真實的水質信息。
方案中提出在2019年年底前,要建立國家和市級土壤環境例行監測網絡,全面掌握土壤狀況、污染空間分布和長期變化趨勢。董險峰透露,目前,北京市正在布設北京市的土壤國控監測點位,下一步將按照土壤分類,在農田耕地、城市綠化帶、采礦區、養殖區等設立市級的監控點位。
此外,《方案》還要求強化環境監測對考核問責的支撐。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為考核問責各區政府落實環境質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生態保護等職責任務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參考資料:人民網、北京日報、在線、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