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措施集中治氣 PM2.5降半煉就“深圳藍”
8月22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了《大氣中國2016: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明確指出2015年中國161個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完成情況,在VOCs綜合整治方面,北京、上海超額完成2015年治理目標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PM2.5超標的情況仍普遍存在,一些區域還面臨臭氧污染加劇的問題。
深圳作為中國實現PM2.5空氣質量達標的人口的特大城市,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值繼上年度達標后,又下一程,降低到29.8μg/m³。在經濟發展難度日趨加大的今天,深圳因地制宜探索,實現藍天、低碳和經濟發展的多贏,表現令人矚目。
成績 詮釋“庫茲涅茨環境曲線”
10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數高達187天,而去年僅為35天,是23年來少;PM2.5高濃度62微克/立方米,2015年降至29.8微克/立方米,比上世紀90年代還少,是11個2015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全國城市之一。而2005年以來深圳GDP增長了3.5倍多,去年破1.7萬億元。
廣東省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鐘流認為,正是廣東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舉措不斷強化,加快描繪出了“庫茲涅茨環境曲線”(環境質量同經濟增長呈倒U形曲線關系)的后半段上揚曲線。
深圳綠色福利持續增加,建設了全世界一個位于城市中心的自然保護區。至去年底,深圳全市公園總數達911個,是全國公園多的城市。深圳已建成2400公里綠道,總長和密度居珠三角城市首位。
經驗 五大措施集中治氣
事實上,深圳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來之不易,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負責人曾表示,大氣質量能在較短時間內在全國大城市中全面達標,并保持不斷改善的發展趨勢,得益于10余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正確科學的治污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優化。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水泥、造紙、平板玻璃、印染等重污染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起逐步遷出了深圳地區,產業結構以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
二、在能源結構方面,深圳市堅持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戰略。從2000年提出清潔能源戰略到2015年,深圳用15年時間,配合系列政策的使用,將煤炭占比從38%降低至6.3%,大幅提高了清潔能源占比。
三、實施積極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根據深圳市環科院的測算,2007~2012年間,在減少約2.5萬噸PM2.5當量大氣污染物的同時,也協同減少了約226萬噸CO2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四、運用經濟手段,推動污染治理。截至2015年,通過補貼政策的實施,全市共提前淘汰黃標車30余萬輛,完成16臺發電機廢氣治理、1000余臺工業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合計補貼資金超過17億元人民幣。除市財政投入外,各區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大量配套資金用于污染治理與科研監測。
五、以嚴格的責任考核促進各部門合作。深圳市委、市政府將各項大氣治理任務納入政府主要領導環保實績考核和年度治污考核中,將考核成績與部門績效掛鉤,對考核名次末尾的領導干部明確一定時限內不得提拔重用。
此外,積極開展珠三角地區聯防聯控,切實推進行業污染治理,突破技術紅線、加強經驗交流,科學制定行業減排路線圖等措施都是關鍵因素。
展望 PM2.5持續改善
“大氣污染防治仍然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深入,相對容易的措施已經普遍在實施,未來如果需要進一步提升大氣質量,需要更加強有力地采取各項措施。”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
下一階段,深圳市、區環保部門將繼續按照新大氣法的要求,以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涂裝行業為重點,跟蹤監督企業整改情況并開展復查,保持對違法排放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的打擊高壓態勢,持續減排污染物,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同時,深圳還將制定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的戰略規劃,促進PM2.5和臭氧污染的科學同步控制,帶頭在所有行業、所有覆蓋的區域全面推行VOC控制措施。
(參考資料:中國環境報、南方日報、法制網、中國產經新聞、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