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huán)保在線 行業(yè)動態(tài)】與民間資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由財政部牽頭設立的1800億國家PPP引導基金接連出手:7月27日首單落地呼和浩特地鐵軌道項目,第三天再次拋出20.5億元,簽約投資河南省5個重點示范項目。與此同時,地方級的PPP引導基金設立正在加快提速,各地PPP獎補政策也已進入落實階段。在政府引導效應的帶領下,PPP項目已經在全國各地全面落地開花。
下一個投資風口? PPP熱潮缺的不只是“東風”
經歷了前兩年的“不溫不火”,財政部今年聯合20個部委于6月初啟動第三批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申報變得相當火爆。
短短兩個月時間里,財政部共收到各地申報項目10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2萬億元,占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總投資額(10.6萬億)比重為20.8%。相比之下,前兩年申報項目數量分別只有120個和782個,今年這一數字突破1000。在“流動性陷阱”愈發(fā)明顯背景下,貨幣政策邊際效應越來越小,民間投資斷崖式下滑,財政政策被推到臺前,PPP因此被寄予厚望。
但問題是,獎補政策推動下的PPP火爆場景真的能如愿吸引民間投資嗎?這一舉措能發(fā)揮多大作用?
分工還是爭權?
PPP項目火爆也引發(fā)了財政部和發(fā)改委的“爭搶”。
從2013年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提出后就一直在力推,2014年9月23日財政部下發(fā)《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推廣PPP模式,2015年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信息平臺運行的通知》,并建立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及項目庫。
這三年來,財政部在推動PPP項目上出力頗多。據公開數據,截至2016年6月30日,按照要求審核納入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項目9285個,總投資額10.6萬億元,其中執(zhí)行階段項目共619個,總投資額達1萬億元。
今年6月3日,財政部印發(fā)了《關于組織開展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申報工作。截至7月25日,共收到各地申報項目10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2萬億元,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前兩次申請情況。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地方申報積極與當前PPP項目需求不斷加大相關,同時,入選PPP項目將直接獲得獎勵資金,誘人的獎補政策也讓項目更容易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支持。
但有意思的是,近發(fā)改委也發(fā)布了一份關于PPP的指導文件,即《關于切實做好傳統(tǒng)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要求各地發(fā)展改革部門會同有關行業(yè)主管部門,切實做好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huán)境保護、農業(yè)、林業(yè)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推進工作。
發(fā)改委旗下媒體在一篇題為《PPP分工一錘定音,千帆競渡蓄勢待發(fā)》的報道中寫到,業(yè)內專家表示,《通知》印發(fā),標志著我國推進PPP工作職責分工更加明確,由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牽頭負責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推進獲得國務院認可,接下來,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huán)境保護、農業(yè)、林業(yè)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等“6+1”個基礎設施領域的PPP項目推進有望加速。
“圍繞PPP,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與財政部之間的職責劃分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上述報道特別提到,就在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兩部門PPP權責劃分得以明確。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針對當前這方面存在的政策銜接配套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會議厘清了有關部門職責。”
而另據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結合剛剛印發(fā)的《通知》,我們可以得知,傳統(tǒng)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由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牽頭負責。那么,公共服務領域PPP項目的推進工作自然由財政部牽頭負責。”
7月7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是在此前發(fā)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實踐基礎之上,正式明確和統(tǒng)一了PPP實施領域,即分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兩大類。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能源、交通運輸、農林水、環(huán)境保護、重大市政工程等領域,由投資主管部門主導,主要采取特許經營等方式推行PPP模式,在業(yè)內專家看來,這些領域即為傳統(tǒng)基礎設施領域。此次會議不單是劃清了部門職責分工,更是對PPP實施領域進行了明確界定,賦予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新的內涵。
文章還用了不少筆墨描述,發(fā)改委在牽頭負責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方面有傳統(tǒng)、有優(yōu)勢、有經驗。而據公開資料,從已經落地的項目的結構上來看,市政工程占據了的比重,105個項目中市政工程類項目有54個,占比51.4%,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9個,交通運輸8個,水利建設8個。
這也不是發(fā)改委和財政部次發(fā)布關于PPP的類似文件。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財政部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同一時期發(fā)改委也有一份《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同時就《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
爭奪PPP背后的邏輯
不管這背后有什么紛紛擾擾,PPP越來越受關注是事實。為什么大家都盯著PPP項目?
某券商報告中提到了“流動性陷阱”隱憂與力推PPP項目的邏輯:
在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初現“流動性陷阱”現象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可以通過財政政策方式,加強政府主導的需求端刺激,幫助經濟走出當前困境。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在調結構方面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且我國政府債務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當然,單純依賴政府資金對經濟的刺激可能并不足夠,終還是需要發(fā)揮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PPP模式作為國家財政投資重要改革方向,勢必隨財政投資落實而實現加速。
目前關于呼吁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的聲音越來越多,但實際上政府財政能發(fā)力的空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考慮到2016年財政赤字數調高,樂觀假設今年全年財政收入增速在6%到7%(去年財政收入增速5.8%,2016年兩會預計收入增速3%),再假設8000億不到的結余中再使用7000億,這樣估計2016年全年財政支出增速也就在8%到9%之間,超過10%的可能性非常小。
這意味著從財政拉動基建的角度來看,公共財政支出已經達到了極限。如果沒有其他渠道補充(如PPP和國開行等),現有20%左右的基建投資增速也無法維持,更別說財政發(fā)力繼續(xù)往上了。
如此一來,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政府要在現階段大力推廣PPP,甚至給予誘人的獎金激勵。而PPP的實施情況將是決定今年基建投資能否維持高速的重要因素之一。
PPP能發(fā)揮多大的力量?
PPP雖好,但想要真正吸引民間投資、將固定資產投資扶回正軌并沒有那么容易,項目率過低與落地慢是根本原因。中泰策略團隊認為:
目前地方政府推動PPP項目的積極性普遍較高,地方PPP項目需求不斷加大,根據財政部PPP中心統(tǒng)計,6月末全部入庫項目9285個,總投資額10.6萬億元。但是,執(zhí)行階段項目只有619個,真實落地投資額只有1萬億。
我們認為造成落地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PPP項目合作周期過長,大多數在10-30年,投資期限過長使其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項目率過低,落地的多數項目主要依賴財政補貼。還有一方面就是項目投資額過大,而隨著中央層面推進PPP項目的步伐加快,我們認為降息將為后期政府推動PPP模式助一臂之力,因為這將有助于提高第三方機構如保險公司等提供融資的意愿,率低的解決辦法之一便是降低其融資成本。從這個角度看,降息或將是防范經濟大幅回落的同時,促進資金“脫虛向實”的無奈之舉。
降息或是無奈之舉,率既然提高不了,只能降資金成本,現行政策已經在抑制信用在資產價格的擴張渠道。
(原文標題:財政部和發(fā)改委的PPP之爭:為什么大家都盯著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