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在一片質疑聲中拉開了帷幕,而一場以環保為主題的開幕式,讓世人看到這個以熱帶雨林而著稱國家在世界環保方面所作出的鄭重承諾,抱著一顆拯救地球的信念履行綠色奧運會的使命。“綠色狂歡”,恐怕這是人們對即將閉幕的里約奧運為深刻的感受。
而隨著這場環保盛宴臨近尾聲,北半球的另一座城市悄然走進人們的視野。是的,作為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地,東京將繪就何種五環風采,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但在中國環保在線小編看來,無論是充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是交織野性的現代氣息,環保勢將成為2020奧運會的主流顏色。為啥?咱們接著往下看。
成就“綠色”典范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在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上,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日本的環保工作也由以治為主轉入以防為主的階段。
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隨著社會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化水平的提高,環保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社會對環保支撐力度的增強,環境保護越來越趨于市場化和產業化。環保事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將污染的防治工作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轉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上的專業化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者提供商業性環保服務。即污染防治活動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日本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產業,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基本做到了日產日清。
其次是環保事業所需的資料、咨詢、監測、人才、技術、設備、資金等各項資源供給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日本環保設備制造業,以及與環保有關的服務業產值,已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較高的比例。環保設備的制造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的支柱產業。
環境保護的社會化和全民化。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不斷擴大產品設計和生產的綠色化程度及范圍,與垃圾的分類利用處理相配套,垃圾產出者義務進行垃圾分裝,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倡導生產和生活的零排放,以及對資源的循環使用等。
環境保護的生活化和日常化。通過國家立法、學校教育,以及傳播媒介和輿論的宣傳、監督等,使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目標和重要內容,從而使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成為人們一切活動的基本準則。
由是,在上述綠色理念的統籌下,日本在環保領域可謂“”。
【治水】規劃先行 治用分離
曾經兩次震驚世界的水污染事件,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重視對水污染的預防與控制。
日本政府很早就開始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對水資源進行管理,尤其在震驚世界的“水俁病”與“痛痛病”發生之后,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水資源法律法規的制定、頒布與實施。誠如《水源地域對策特別措施法》《河川法》《工業用水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涵蓋了水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面制約和規范全國的水事活動。
其中《水資源開發促進法》是日本的水資源管理法律體系的,主要從規劃角度來明確有關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合理化的重要事項;《公害對策基本法》與《水污染防治法》對水質環境標準、排污標準和違法處罰標準做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與此同時,日本水資源管理以“治水與用水分離,多龍管水”為主要特點,由多個政府部門和組織共同完成,并沒有統一的水資源管理機構。為便于對水資源的統一綜合管理,2001年日本將原來的環境廳、國土廳、厚生省、農林水產省、通商產業省以及建設省等6個水資源管理部級機構調整為環境省、國土交通省、厚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和農林水產省等5個。其中國土交通省負責治水,包括制定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政策、水法律、庫區發展及水供求計劃、水資源開發基本規劃、河流超大型堤防、水壩等的建設管理等;環境省負責治污,即從事水質與環境保護工作,包括制定與實施環境標準、水污染控制法及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特別措施法等。用水則根據用途不同分別由厚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和農林水產省負責。
5個部級機構依靠法律緊密地聯系起來,按照法律賦予的權限對水資源進行依法管理,各司其職,銜接配合,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在分別承擔各自領域內的具體職責的同時,通過省際聯席會等形式加強交流與協作,進行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并制定水資源相關的綜合性政策,形成了分工合作又全面統一的水務管理體制。地方級的都、道、府、縣也設有相應的水務管理機構。
【治氣】分層而治 循序漸進
不管走到哪里,城市總是像水洗過的一樣干凈,天空也總是瓦藍瓦藍的。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從這里直接看到100公里外的富士山。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民的自豪和驕傲,溢于言表。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川崎曾經是日本污染嚴重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川崎,日本作為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快速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過不少環境污染問題。但隨后的治理進程,堪稱工業化國家“補綠”的一大典范。
日本的部空氣污染控制法是《煤煙排放控制有關法律》,于1962年12月正式生效。1970年,日本公布(或修改后重新公布)了14項有關公害的法律,除《公害對策基本法》和《大氣污染防止法》外,還包括《道路交通法》《噪音管制法》《廢棄物處理法》《下水道法》《防止公害項目費企業負擔法》《防止海洋污染法》《有關人體健康的公害犯罪處罰相關法律》《農藥管制法》《防止水質污濁法》《自然公園法》《有毒物及劇毒物管理法》。
立法后,嚴格執行法律也非常重要。1970年后,日本的地方公共團體興盛起來,每年提出大量的公害意見,都能得到政府的及時回應和依法處理。1970年地方公共團體提出的公害意見合計59467件,其中大氣污染12911件,水污染8913件,土壤污染67件,噪音、震動污染22568件,地基沉降11件。之后逐年增高,到1972年達到21576件。此后,開始下降,到1979年,降到14591件,大氣污染在許多地方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治理,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此后為了“脫硫”,日本政府制定規則,指導工業界引進低硫原油,規劃和引進重油脫硫裝置、引導民間革新和投資于排煙脫硫裝置等的污染管理技術,使工業發展造成的大氣污染在短期內得到較大改善。而對于汽車尾氣排放,日本通過制定每輛汽車的排氣標準(單個排放源限制)、開發汽油車的排放氣體控制對策技術等措施獲得了成功。
【垃圾處理】分類細致到“嚴苛”
在日本實行垃圾分類的初期,僅僅將垃圾分為可燃燒與不可燃燒兩類,而發展到如今,日本垃圾分類的細化程度和復雜程度早已遠遠超出初的設想。
由于垃圾類別劃分得十分細致嚴謹,在家庭中存放垃圾和終到指定地點投放垃圾其實是一個非常繁瑣的過程。因此很多日本家庭按照垃圾劃分種類在家里就準備了相應數量的小垃圾桶,里面套上指定的垃圾袋,在日常生活中扔垃圾時就完成分類的流程。在日本,不僅垃圾分類有相應的規定,垃圾收集日和具體投放時間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如果錯過了規定日期的指定時間,就只能存放垃圾到下個收集日再進行投放。
日本的街道上幾乎不設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門口和自動販賣機旁邊設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大型活動的時候會有臨時的垃圾桶。日本居民要按照規定的日期和時間段在規定的場所扔垃圾,由當地地方政府負責回收。日本有的行政區會在年底給每一家住戶送上第二年的垃圾投放“年歷”,上面配有各種類別垃圾的漫畫,幫助人們進行垃圾分類,更重要的是,在“年歷”上每個月的日期會用不同顏色來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類垃圾。即使沒有“年歷”,居民也可以通過市報、政府網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體信息。
如此細致甚至有些繁瑣的垃圾分類程序得以順利實施,與日本相關的法律規范、持之以恒的宣傳教育以及民眾的自覺意識是分不開的。日本制定并實施相關法律對垃圾分類處理進行規范。法律之外,日本還從細節入手對垃圾分類進行長期宣傳,日本駐廣州總領事伊藤康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日本的垃圾分類環保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而事實上,盡管不按規定亂扔垃圾的情況并非在日本徹底絕跡,但是在長期法律和宣傳教育影響、自我約束和“輿論監督”的作用下,日本的確將垃圾分類做到了。
【鄰避困境】打造污泥“童話城堡”
此外,在治水、治氣等層面均取得成效的日本,亦開始持續發力攻克眾多環保業的“老大難”。誠如在污泥處理方面,自2007年建成以來,舞洲污泥處理中心已接待參觀者近兩萬人次。“童話城堡”坐落在日本大阪市舞洲人工島上,由奧地利藝術大師百水設計,以橙色為主色調,煙囪和柱子漆成藍色,象征大阪灣的海與天空。
這座“童話城堡”的實際功用,是大阪市一處專職處理污泥的地方,肩負著大阪市約70%的污泥處理任務。舞洲污泥處理中心通過地下送泥管連接著大阪市12座污水處理廠。大阪另外一處污泥處理點是在大野污水處理廠,2015年新投入了污泥碳化裝置,每天可處理脫水污泥150噸。舞洲污泥處理中心建設造價620億日元,60%出自日本國家政府,40%出自大阪政府。它和隔街相望的舞洲垃圾焚燒廠,都是大阪申奧的遺產。
這座“童話城堡”所在的舞洲人工島面積2.2平方公里,島上無人居住,本身就是專為舉行體育活動而建。據公開資料,舞洲污泥處理中心采用熔融技術處理污泥,特點是將污泥高溫熔化,再冷卻固化,這樣處理后的污泥熔渣性質穩定,重金屬和有毒物質不會溶出。這種處理方式在污泥的無害化方面表現出色,缺點是能耗非常高。每天,約四千噸含水量98%的污泥(看上去就是黑色的污水)通過地下送泥管流入這里,先在沉淀池中加入試劑,進行沉淀,清水再排回污水處理廠。沉淀的污泥進入消化槽、離心脫水機、污泥餅干燥劑,成為300噸干燥污泥。干燥污泥進入熔融爐,在1350℃—1400℃的高溫下反應,再冷卻固化,后變成25噸無害的黑色顆粒狀熔渣。
這每日產生的25噸熔渣,由無人駕駛車運送入庫。中心建成的前幾年,這些熔渣會用于制作磚塊,后來由于制成磚塊強度不夠而停止。現在,熔渣主要用作下水道維修后重新填埋時的填充物。它的另外一項功能是,裝在透明塑料袋里送給參觀者留作紀念,也說明熔渣完全無毒害。
?。▍⒖假Y料:南方周末、民生周刊、新華、學習時報、《法人》、半月談網、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