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放緩,中國的電力供過于求,被認為具有“清潔、穩定、”特點的核電,如今也面臨了消納的難題。
核電消納,通俗的解釋就是核電企業發出來的電接入電網輸送出去并使用。日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國內核電運行情況顯示,雖然核能發電量比2015年同期增長了26.58%,累計上網電量也比2015年同期增長了26.02%,但上半年的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及核電設備平均利用率,分別只有3335.35小時和76.36%,與去年同期分別減少了183.8小時和4.74個百分點。
在業界看來,發電設備利用小時的變化同電力需求增長、電源裝機總量增長及其交易電量增長等因素密切相關。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用電需求不足的現實,核電在競爭中會受到的挑戰。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核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437小時,降幅達到5.6%,相當于少發125億度電,有的核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已低至5000小時。
不過,這已引起監管者的重視。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核電保障性消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表示,核電保障性消納應遵循“確保安全、優先上網、保障電量、平衡利益”的基本原則,按一類優先保障順序安排核電機組發電。
四年后搶第二
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到2020年,中國核電機組數量將達到90余臺,從裝機容量上講,將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二的核電大國,僅次于美國。
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當前在運核電機組數達34臺,僅次于美國、法國、俄羅斯,位列第四。此外,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0臺,穩居世界首位,占在建核電機組數的40%,是世界上核電發展快的國家。從總裝機容量看,截至今年7月,中國大陸核電總裝機容量5500多萬千瓦,同樣位居世界第四。
上述34臺機組,既包括已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也將已并網發電、但有待正式投入商運的機組計算在內。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核電始終被寄予厚望。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若要按時完成在運、在建總裝機8800萬千瓦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每年至少開工6臺機組。此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稱,到2020年,中國核電機組數量將達到90余臺,從裝機容量上講,將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二的核電大國,僅次于美國。
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1-6月,全國累計發電量為27594.90億千瓦時,商運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953.89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3.46%。與世界水平相比,這一比例仍然較低,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3004.7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7872.4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5.54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22.24萬噸。
然而,一邊是在建機組,一邊是在運機組降功率運行或停運,繼棄光、棄風、棄水之后,棄核問題逐漸顯現。
個別機組臨時停機
而從長遠來看,目前中國人均用電量僅3400多千瓦時,基本上是加拿大的1/5、美國的1/4、不到日本的1/2,也遠低于經合組織人均8000千瓦時的用電量。隨著中國向高收入國家的邁進,電力需求仍將有較大增長空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仍充滿信心。”黃曉飛說道。中國在未來15年內核電裝機將新增1至1.2億千瓦,核電發展空間很大。
中廣核已在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投入建設了6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但是自2014年以來,東北三省出現嚴重的窩電現象,核電的消納已成為普遍業內難題。目前,該核電站至少已經有3臺核電機組投入了商業運行。
此外,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中廣核在廣西的核電站也可能出現電力消納的難題。據公開資料,該公司在廣西防城港核電基地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其中,1號機組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2015年10月25日并網發電,2016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于2015年12月24日開始熱態功能試驗。而2015年,南方電網售電量782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5%;營業收入4707億元,同比下降0.7%。
眾所周知,2015年是“核電投產規模創年度新高”的一年。截至2015年底,全國核電裝機容量2608萬千瓦,設備利用小時7350小時,同比降低437小時。但中電聯對2016年中國社會用電量的預測是,在“宏觀經濟增速總體將呈現穩中緩降態勢”下,“總體判斷用電需求仍較低迷”。
鼓勵核電企業購買調峰能力
基于此,“核電保障性消納對核電后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中廣核電力新聞發言人魏其巖介紹說,目前,核電在全國裝機容量占比不到2%,發電量占比則不到4%。“我們之前也跟國家有關部委、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溝通,希望出臺核電保障性消納方面政策,就目前得到信息來看,國家有關部委包括各地地方政府,對核電消納包括利用小時數等方面是給予積極支持的。”魏其巖表示。
多位核電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指出,核電減載運行、參與調峰甚至停機備用,將帶來對安全和環保的不利影響及后果,代價高昂,誠如會降低反應性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增加放射性廢物的產生和處理量等。對此,征求意見稿提到,核電企業可按直接參與或購買輔助服務方式兩種方式參與系統調峰,鼓勵核電企業向抽水蓄能、燃氣發電、靈活性火電(含熱電)等調峰電源購買調峰能力。
征求意見稿同時顯示,對于不具備日調峰能力的存量機組(實際運行保持在額定功率80%及以上不同功率平臺),要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的基本原則,向承擔輔助服務的發電主體或第三方提供者購買輔助服務或支付輔助服務補償費用。一位核電站人士透露,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美國、日本等國,由于核電裝機比例較低,同時調峰電源配置較為充足,基于核電運行安全性、經濟性的考慮,這些國家的核電機組均以帶基荷運行為主,一般不參與電網負荷跟蹤,而是通過電力市場手段,為其他參與調峰的機組提供經濟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見稿也提到,新建核電機組設計要考慮日調峰能力,調峰深度達到額定容量的50%。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華夏時報、每日經濟新聞、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