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氣十條”、“水十條”到“土十條”,中國政府下決心將大的蛋糕留給節能環保產業。此后,當一大撥轉型企業開始向環保產業聚集之時,一些跡象表明,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正顯現出令人充滿希望的一面。
2016年,“十三五”即將發軔,而中國環保產業仍將一枝獨秀。這事出有因:在今后的大部分時間里,根據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2015年,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首位的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實現4.5萬億元。而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年增速將超20%,總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僅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3.4萬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62%,占到GDP的3.5%。國家對環保產業如此“闊綽”出手,讓歷經20多年的中國環保產業充滿希望。而同一時期,國內亦涌現了一批諸如永清環保、桑德、博天環境、碧水源等業內環保公司,環保產業的新版圖逐漸形成。
順勢而上迎契機
2016年以來,伴隨環境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助力環保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環保產業潛在市場需求得到加速釋放。據統計,上半年環保市場簽訂項目近80例,涉及總金額超500億元。
環保產業被普遍看好更在于市場空間的不斷拓展。伴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序展開,圍繞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風險管控等目標和大氣、水、土壤等重點領域污染防治,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直接撬動了萬億元級的環保產業風口。
“過去,環保產業政策資金驅動特點比較明顯,對政策依賴性比較強,往往是環保規劃、任務、需求、投資到哪里,產業界支撐就到哪里,但實際上技術研發能創造市場,環保產業也能主動創造需求。”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認為,未來環保產業將由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轉變為綠色經濟的支柱產業。
目前,我國每年全社會環保投資已接近1萬億元,治氣、治水、治土三大行動計劃投資需求預計會達到8萬億元左右。吳舜澤分析說,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將深刻改變現在的環保產業。環保產業將逐步從傳統的水和大氣相關產品和服務占比重的結構,逐步發展為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等相關產品和服務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環保服務業將從以往單一要素、單一環節的服務逐步發展為環保產業鏈上下游及橫向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綜合環保服務模式;以政策需求型向供需結合型轉變,技術催生市場等?;蛟S,這些變化下半年就將悄然發生。
掘金細分領域
危廢處置——千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十三五”初期,危廢合規處理率將達到60%以上,以此計算年處理量將超過6000萬噸,較行業現有處理量實現翻番。按照危廢處理1500元/噸處理成本計算,近450億增量市場空間有望在“十三五”初期集中加速釋放。
膜法深度水處理——深度膜處理技術應用范圍擴大。嚴重缺水背景下,“十三五”時期水處理是環保工作重點,總投資規模為2—2.5萬億,其中黑臭水體治理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目前傳統污水處理工藝基本可實現將排放標準達到一級A,但是要達到特別排放限值,就必須在傳統工藝之上加入膜處理技術。由此,“十三五”期間RO膜需求將顯著提升,保守估計市場空間為600億元以上。
海綿城市——政府“保增長”的重要抓手。海綿城市并不是環保負擔,而是在房地產增長乏力、高鐵和路網建設項目持續大規模鋪開難度較大的背景之下,中央政府釋放流動性、提升城鎮化率并保證GDP增速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房地產之后的又一新的國家戰略。因此未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扶植力度、總體投資規模、地方投資落實速度都存在超預期的可能性,進而帶來類似2000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機會。
VOCs監測——200億市場空間有望在1—2年內釋放。目前,環保部正在加緊編制VOCs監測設備的行業標準,從部分完成的編定內容上來看,該標準充分考慮到了國內監測設備行業的發展水平,為國產設備預留出了1—3年的窗口期,預計在“十三五”中后期將水平看齊。
春天到了
在此影響下,環保產業出現了很多新興板塊,誠如黑臭水體、海綿城市、地下管廊、土壤修復、污泥處理等,產業鏈不斷延伸。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這些東西不是完全的新東西,但卻是近這兩年突然大規模起來的。土壤修復喊了20年都沒有起來,現在起來了污泥處理也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因為目前的監管下,污泥沒有地方躲了,像過去那樣“找地方埋了”肯定會被抓住。
而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趙笠鈞則看到了環境監測領域的商機。他表示,未來環保部門要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通過給企業頒發排污許可證,規定其一年的排污量是多少,企業則要根據自己的審計報告向政府部門自證清白。中國現在大約有600多萬個固定污染源,如果每個企業一年要花10萬—20萬元,就是一萬億規模的市場。
“環境管理制度改革所催生的環境服務業真正開始了,環境服務業的春天到了。”趙笠均表示。
還有市政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帶來的商機。文一波表示,桑德集團在北京有4個污水處理廠,通過這幾年的提標改造,投資都實現了翻倍。誠如肖家河污水處理廠由原來的2萬噸擴容到8萬噸,出水標準由一級A提升到地表水4類,水價也翻了好幾倍。原來投資是幾千萬元,現在則達到了3.5億元;順義區污水處理廠也從8萬噸擴容到了18萬噸,投資由原來的1個多億增加到現在的5億元。
“北京比國內其他地方大約5—10年,可以想象,未來5—10年國內將陸續開展這個事情。”文一波表示。在他看來,環保產業目前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行業規模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每年盈利幾千億,現在則是幾萬億。未來,環保產業還將繼續變化。
(參考資料:投資快報、華夏時報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