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投資將加碼環保 十三五上演大整合戲碼
7月23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如是表述。
隨著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及相關配套文件的推進實施,“十三五”時期環保產業的發展備受關注。何炳光透露:“‘十三五’期間按照中央的有關部署,發改委正在牽頭3個行動計劃,分別是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循環發展行動。”
何炳光稱,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以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重大工程拉動環保投資的增長,應該說潛力巨大。雖然很難說“十三五”環保投資到底有多少,但是比“十二五”會有很大的提升。
據了解,此前有環保部官員預測,“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總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
以約束和激勵機制釋放環保市場需求
“我們通常說一個標準,一個法規可以催生一個產業。”何炳光說,比如從前年開始,國家強力推進超低排放政策,很明顯拉動的產品和產業就是濕式除塵器。環保產業本身的規模是由國家的目標來決定的,政策有力、標準高、執法嚴,市場規模就大;反之就小。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十三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累計降低15%。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規劃綱要》共設定25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其中資源環境相關的主要指標占10項,且均為約束性指標。
何炳光介紹,“十三五”要繼續延續“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發展的三個基本思路:即以推廣綠色產品來拉動綠色消費需求;以實施重點工程拉動環保投資的增長;強化約束和激勵機制釋放市場需求。
工信部節能司司長高云虎透露,有關部門正制定相關標準,將加快推動環保企業和工業企業的對接發展。“我們正制定大氣治理環保裝備企業規范條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有核心競爭力的環保裝備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到2020年,使綠色制造產業產值達到10萬億元。”
實際上,當前的環保標準程度并不低,國家已形成了一定的標準體系,但執行力仍不夠到位。
環保部科技司副巡視員胥樹凡在會上說:“近我做了一些調查,在實際工作中,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并沒有隨著環境保護的新政策、新形勢、新要求與時俱進,在環境管理的觀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還停留在舊的時代,沒有創新思維。有的地方甚至把環保項目當成招商引資的政績工程。”
環保行業將迎大并購、大整合時代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說:“作為環保從業者,我們或許趕上了好的時代,也可能正在遭遇壞的時代。”
趙笠鈞介紹,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改革要求排污企業自證清白,全國600多萬的固定污染源都要自證清白,每一個企業一年花10萬~20萬元,就是約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但在改革過程中,這些的固定污染源企業到底多少能夠活下來仍存在不確定性。同時,中國的環保產業也面臨著高品質環境服務不足等問題。
很明顯,隨著國家在環保領域標準提高、管理加嚴,除了對排污企業會帶來一定的壓力外,也給環保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說:“我做了20多年的水處理,越做膽越小,我們不斷做減法,剛開始無知者無畏,或者監管不嚴,現在監管越來越嚴,做不好不但收不到費,另一方面可能還會有處罰。”
以污水處理為例,2015年新環保法剛實施不到3個月時間,河北省環保廳針對6家污水處理廠在27天內被發現兩次超標排污的現象,開出按日計罰罰單,罰款總額達到2047.57萬元。
另外,今年上半年,兩家提供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因在監測數據上弄虛作假,相關責任人被行政拘留。這一現象此前并不多見。
即便如此,巨大的環保市場潛力之下,隨著外來資本的不斷涌入,企業的環保產業布局步伐開始加快,環保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
據統計,2015年環保并購案例上百起,涉及金額逼近600億元。今年上半年,在收并購方面,環保企業依然表現出野蠻式的擴張能力,上半年共產生并購案例52起,涉及資金近300億元。
據會議現場了解,一些大型環保企業紛紛將并購作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除了環保行業內企業紛紛設立并購資金外,一些有實力的外來企業通過并購等方式進入環保領域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于立國說:“我個人認為整個水務行業,乃至環保行業未來的發展,大并購、大整合的時代可能已經來臨,還會更猛烈,這是必然的。”
原標題:“十三五”環保投資將大幅提升 業內面臨大并購、大整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