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飽受市場關注的新三板分層制度正式落地,至今已滿三周。然而,與此前的熱切期待相背,首周的新三板市場,無論是掛牌企業數量還是交易情況都為市場大潑冷水。
在首兩日活躍之后,市場交易迅速降溫。6月27日至7月1日,三板成指收盤報1199.57,勉強收陽,環比上漲0.22%,三板做市收盤報1140.26,環比下跌0.99%。成交方面看,盡管當周市場成交量環比上漲48.38%;成交金額亦環比上漲28.20%,不過,當周市場融資已顯示出環比下跌,當周共發布62筆定增方案,計劃共募集資金16.75億元,比前一周72筆定增方案及38.78億元融資下跌56.79%。
隨后,這一情形并未好轉。據機構統計,7月4日到10日,新三板掛牌家數為40家,環比減少17家,當周市場成交金額為28.48億元,環比下降17.57%。其中做市轉讓交易金額為16.49億元,環比下降3.79%;協議轉讓交易金額為11.99億元,環比下降31.13%
另一方面,市場做市熱情也在降溫。據機構調查顯示,根據新三板分層后交易情況看,盡管做市企業數量增長迅速,但在二級市場的成交金額卻停滯不前,沒有明顯變化。而環保板塊近況如何?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圍剿”企業帶病上市
但無論是IPO、重組上市還是掛牌新三板,“問題中企”在國內登陸資本市場已現收緊趨勢。近期,從監管層部署IPO欺詐發行違法違規執法行動到提高重組上市門檻、發行審核過程中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再到新三板擬提高掛牌準入條件等,對于涉嫌違法違規以及限制性行業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或已收緊。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在涉及“問題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重大事項中,監管層均強調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資本市場正在全面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且通過優化監管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提質增效。截至2016年7月14日,中國證監會受理企業883家,其中,已過會116家,未過會767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720家,中止審查企業47家。其中,中止審查企業數量與6月30日公布的數據比較,新增3家。并且在中止審查企業中,不乏涉及相關主體違法違規以及出現環保問題的企業。
而在擋住“問題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同時,中企仍可以在A股、境外以及新三板實現登陸資本市場。截至7月20日,新三板掛牌企業已經達到7796家。截至6月30日,在IPO申報公司中,有42家來自新三板。已披露上市輔導計劃的新三板掛牌公司有200余家。近期有機構預計全年A股發行較為樂觀。普華永道預計下半年A股IPO數量或與上半年相當,預計全年IPO約為120家。
新三板內部并購將涌現?
值此背景下,“新三板內部并購在未來肯定會愈演愈烈。”業界資深人士張馳指出,隨著掛牌企業基數的增加,分層制度的落地,創新層的估值比基礎層提高,創新層公司去并購基礎層公司的動力會非常巨大,“因為創新層的估值可能是30倍,而基礎層是10倍。”
有券商人士也認為,隨著分層制及其對后續政策紅利的預期,新三板內部的并購可能會逐漸增多。“例如創新層的標準一,兩年平均凈利潤不少于2000萬元。有部分基礎層企業的利潤在1000萬到1500萬之間的,就有可能通過并購利潤1000萬或者500萬的企業來快速達到創新層標準。”
對此,證券分析師胡雅麗指出,“新三板在理論上存在的意義是為大量的初創型公司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考慮到新三板分層后的估值分化預期,并購這一退出渠道的重要性料將不斷強化。首先是來自于主板和新三板交易制度不同安排帶來的流動性溢價,而這種流動性溢價在競價交易全面退出之前將有望維持,這為主板公司收購新三板企業提供了現實條件。在這樣的邏輯下,基礎層的潛在標的投資價值將顯著提升;其次是那些享受了較高的流動性溢價與融資便利的大型新三板企業將在未來扮演積極的主動并購方。”不過,也有私募人士透露“實際上,并購是一件很復雜的事,并購要看并購標的是否適合自己,現在并購非常缺乏好的標的。”
有著同樣觀點的業內人士李幽泉表示贊同:“出于財務投資的目的,在選擇新三板企業時,企業的質地才是核心的問題。”
新三板成環保投資沸點
與此同時,近年來環保引起各界關注。據行業數據統計,今年季度共發生31起PE/VC投資事件。其中,投資環保行業的案例有20個,約占65%,新能源行業投資額占比高達87%。
看來環保領域已經成為投資的沸點,但這壺沸水只是在上漲,并沒有達到沸點。交易量上漲、成交額上漲,這代表著市場需求良好,而企業估值并沒有暴漲則很可能意味著市場整合處于初期,還蘊藏著更大的潛力。
不過需要警惕,由于受到產品價格和行業景氣度的影響,營收較高的新三環保企業中也不乏凈利潤減少的,環保類企業的作為非輕資產類企業,其前期投資較大、同時需要不斷的研發投資,這也使得中小型環保類企業的毛利率一般不會過高。
對于新三板中種類繁多的節能環保企業,投資者們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判斷標準。天星資本總裁王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天星資本關注較多的是新能源汽車、有著交叉行業的制造業等板塊。“在市場同質化嚴重的大背景下,對于傳統的節能環保類企業若沒有核心技術競爭力的話,發展空間并不看好。我們更看重的是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團隊的發展。”
聯訊證券環保研究組也研究認為,環保類企業受政府訂單影響過深的現象仍占主流。而對于未來發展來講,企業搶占市場的能力和自身的技術資質是投資商看好的重要因素,今后主板公司參股控股三板市場的標的會是這類新三板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這不僅能夠讓主板公司集中力量研發主營業務,還能縮短企業發展的時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企業缺乏市場分析和自身定位的能力,業務發展‘跟風’勢頭明顯,以至于有些企業在新三板市場上做融資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理清突圍路徑至關重要!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環保行業的投資熱度及規模受政策影響較為嚴重。政策利好時,環保行業的投資規模大幅增長,會惠及到更多細分領域,因此領域的廣泛性,會產生投資競爭激烈的局面;政策扶持力度較少時,由于環保行業資金成本較大、收效緩慢甚至帶有公益性質,投資者應更加謹慎。不過這種行業的投資所擔風險基本上和回報值持平。
(參考資料:經濟觀察報、直播新三板liveneeq、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