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循環利用 哥本哈根暴雨管理措施有實效
圣•安娜廣場是丹麥首都的地標之一,廣場狹長,一直延至新港。如今擴寬了街心公園,安置了休閑設施和兒童游樂場。但不惹人注意的變化細節是,兩旁新栽的樹間,每塊綠地都呈下凹式;路面用花崗巖石塊或厚木板鋪成,耐用、美觀,更重要的是:滲水。
這是目前哥本哈根正在建設的氣候適應型項目之一:一遇暴雨,下凹式綠地便起到存儲雨水作用,雨水通過綠地下面的管道,一直流到海里。按設計,這個項目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總投資額為7億丹麥克朗(約6.9億人民幣。匯率大致相同,下文不再換算)。
這僅是這座海港城市龐大規劃中的一角。2011年,哥本哈根出臺氣候適應規劃(Copenhagen Climate Adaption Plan),2012年,又出臺暴雨管理規劃(Cloudburst Management Plan2012)。根據市政府去年底消息,300個相關項目又得到了批準,將在未來20年—30年內完成。
按此宏大藍圖,哥本哈根未來將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而這一宏愿,恰恰來自5年前的一場的暴雨。
社會大討論
時鐘撥回到2011年。當年7月2日,哥本哈根遭受了史上罕見的暴雨襲擊,不到3小時,市區降水量就達到了150毫米,這相當于哥本哈根兩個月的平均降水量。盡管沒有因此造成人員傷亡,但這次暴雨是丹麥自1872年建立氣象學院以來有記錄的大一次暴雨。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間,哥本哈根經歷了三次暴雨。2009年,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15次會議在哥本哈根召開,很多科學家就已預計未來100年間,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的夏季暴雨等現象。正如一個丹麥工程師所說:“不用再問氣候變化何時才來,它已經到了。”
這類發生在城市里的天氣,中國人已不陌生。2012年7月21日,北京亦遭到了61年來強暴雨及洪澇災害,79人因此喪生。城市內澇成了揮之不去的城市病。而2016年,異常的大暴雨再次考驗中國各大城市。
熟悉的場景在哥本哈根上演。公共交通中斷、電視中斷、電話中斷、下水道中都是死老鼠、空中泛著濕氣和霉氣、垃圾無法處理、救護車和救火車難以抵達目的地。哥本哈根的一家大醫院里的設備浸了水,不得不讓急診室的病人回家……
2012年,丹麥國家電視臺第二頻道援引保險公司消息稱,此次暴雨造成的財產損失達到了48.8億丹麥克朗。丹麥保險公司組織“保險和養老金”副主任托本•W•伽內說:“保險業當然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我們必須一起面對挑戰,盡快地制定全國性的氣候措施……”
這迅速演化為一場全社會的大討論。強暴雨的兩個月后,丹麥環保部自然署氣候適應研究中心邀請了首都大區的市政委員會,召開研討會,介紹氣候適應措施,交流對這次暴雨的看法。類似的研討會相繼在丹麥其他大區陸續召開,如哥本哈根市能源處的“暴雨——我們怎么辦”會議,丹麥工程師協會的“以藍色—綠色措施來處理城市雨水”會議。
次年,國會舉行了如何應對未來暴雨的討論,政界、企業界、保險業及建筑業的代表到會,環保部長和哥本哈根市長分別做了發言。從2011年秋至2012年夏,類似的會議在丹麥全國各個階層都相繼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