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入手診治城市病 綠色發展前途光明
以下為仇保興大會當天的發言全文:
尊敬的胡德平理事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大家都知道,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城市的時代,也就是說,5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又是需要變革的,城市本身需要轉型,這個轉型我把它概括成為重建城市的微循環。因為,在過去三十年我們快速的發展,城市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灰色發展。這個灰色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城市病,也給氣候變化帶來了75%以上的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所以城市的問題需要城市自身解決,這里就包含著創業、創新的新的機遇。
轉型的條件是什么呢?因為我們的轉型的條件,城市的框架基本已經形成,城市的邊界現在已經在劃定。我們城市的擴大化也在逐漸逐漸的終止。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想到,我們的大拆大建,那種狂飆式的發展應該停止了,我們應該轉向城市內涵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我們轉向綠色的發展。在這個時候我們想象到,我們轉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這個基本思路就包含著大量的機會。向我們從工業文明我們轉向生態文明,我們就要把集中式的處理的方式轉向分散的,有計劃的處理方式;把習慣于建大型、巨大設施,我們轉化為小型的,小的就是美的,小的就是分布式的。我們把單個的,單項的處理變成循環的、反復的處理方式。我們把從上而下規劃建設模式,把它從下而上的結合在一起。因為只有分散的、不分布式的、自主式的,自下往上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進入微循環。但是我們轉型難度非常大,因為我們固有思路,比如我們中國人非常崇拜美國的郊區化,其實這是。我們很崇拜大型的、古怪的建筑,其實這也是工業文明帶來的。我們又非常崇拜大規模的生產,只生產一種產品,這也是我們多樣化時代,綠色化、小型化的障礙。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成為我們的障礙,但是這些障礙是非常頑固的,而且是為許多利益集團所吹捧,說故事的。
這時候我們的創業要定位在什么?就定位在重建,找回城市的微循環。
首先微降解。因為城市和自然界為什么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為自然界處處、時時都是消費、生產、降解,三者是平衡的;而城市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城市我們如果通過技術手段把它變成處處、時時,像大自然那樣平衡的,很多問題就解決了。比方我們生物垃圾的處理,比方說我們小型的,細菌分解的,或者通過小型粉碎機粉碎了以后直接進入下水道的。另外,我們說通過嚴格的垃圾的分解,使得一切都能夠回用起來。我們要摒棄的使以機器大型崇拜,集中崇拜的那些機器怪獸,這些機器怪獸看上去非常符合人的機器欲望,但是它正是帶來黑色、灰色的發展。這張圖,不同的垃圾處理的面積是不一樣的。面積越大,對自然界的損害和沖擊越大;面積越小,對自然界沖擊越小。我們沿著這個金字塔往上爬,我們能把人類眾多的廢物垃圾重新變成的東西。
微凈化。我們當前遇到的任何東西都被污染,被人類自己所污染,被工業所污染。我們需要重新找會凈化。但是傳統的凈化是一個巨大的機器式的凈化,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非常耗能的。但是如果說我們微凈化,像合肥一中,一萬五千名師生,因為遠離城市,他找到一個微凈化的辦法,全部在這個草場上不占地,這種方法非常節能減排,而且長壽命。通過分散式辦法,把每個村莊和鎮都用這種集裝箱式的污水措施,如果污水增加了加一個集裝箱,把原來傳統的集中的,變成分散的,而且這種分散有利于就地回用,因為水的除了已經把污水除了成純凈水,每噸只要2.5元。比我們許多遠距離調水成本低的多。所以現在的技術發展已經創造了巨大的微循環的空間。
再比方說,像這種很小的污水處理設備,叫管道污水處理設備,它的COD,BOD處理的效率非常好,而且占地面積很小,更重要的是它是分布式。還有像河道發臭了,放一個太陽能的人工水草,這個有生物膜的技術,而且有氣泵和微氣泵技術,使水的含氧量急劇提高。
還有在衛生間里裝上某一個小的中水處理設施,這個設施成本只有兩千塊錢。但是可以把洗衣機間的水,洗澡的水都可以集中起來,簡易的消毒,沖馬桶。這樣可節水35%。我們算過一筆賬,如果北京80%居民用上這套設備,我們就可以節約出南水北調的供水量。
做比如說,我們在每個建筑的下水都裝一個水桶,容納兩噸水,既可以消防,又可以澆花,就把我們的洪峰削掉了。在我們建筑里我們做到灰色水和黑色水分利,把灰色水再次利用,通過技術能夠反復利用,我們一個技術,緊急的情況下自己能夠供應干凈水。
微能源。能源是一個灰色的主題,但是能源可以做到分布式,我們把電梯下降的能力發電,然后生物質發電,高樓的頂層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這種發電通過互聯網能夠把它協調起來。一個小區是一個用電單位,但是同時又是一個發電的單位。我們發出的電如果有多余可以賣給電網;如果不足,電網可以賣給你。這樣可以節能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