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數據不再“一瞞永逸” 環保大數據驅動轉型升級
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 ”等新興技術不斷崛起,在與傳統產業融合后,衍生出多個細分產業。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監測數據量大、結構復雜,2014年環保部污染物監控中心每天接受約391萬條自動監控數據,每年總數據量達到14.6億條。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大數據技術的深化應用驅動著環保大數據的發展。在政府、企業和公眾應用領域,環保大數據呈現出不同的場景和價值體現。
環境管理形勢嚴峻,信息孤島現象明顯
政府監管任務重,排污數據難甄別
政府是我國環保服務的主要購買者,同時也是企業排污的監管者。由于排污企業漏排、偷排現象突出,政府監管壓力巨大。2014年,針對全國10809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進行專項執法檢查,發現存在問題的企業有1044家,占全部被查企業的9.6%,其中擅自拆除、閑置監控設施的有16家,弄虛作假嫌疑的有22家,其他違規現象的有1006家。
與此同時,企業排污數據造假現象層出不窮,排污數據的甄別難度顯著提升,對政府監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嚴峻挑戰。部分排污企業為了削減治污成本,擅自調整污染物監測設備,甚至一些環保企業協助數據造假,致使污染物在通過治理設施后仍然超標排放,使得環境監管工作更加棘手。
生產與治污信息分離,難以從根源解決污染困境
企業是污染控制的關鍵環節,承受污染物減排和企業效益提升的雙重壓力,積極性仍然有待提升。環保政策出臺速度加快,排污標準日益趨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環保監管和處罰更加嚴格。但由于治污成本高,對企業整體效益影響大,部分企業在污染治理設施投資方面往往偷工減料。以制藥行業為例,中國制藥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GDP的3%,但排放總量占到6%,很多原料藥企業生存困難,缺乏資金進行污染治理。同時,生產與排污的數據體系分離,導致污染物溯源困難,無法從物料投放、生產經營等源頭環節提出污染物減排的解決方案。
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方式有限,渠道受阻
環境污染對社會生活影響愈發明顯,環境質量的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公眾具有極高的熱情去感知環境質量并參與改善工作中。目前,公眾能夠感知環境質量的途徑有限,主要是通過政府發布的報告,獲悉總體的環境質量,以及通過一些App,得到碎片化的環境質量狀況,與公眾個人的生活關聯度并不緊密,缺乏廣泛的、專業的、系統的環境質量發布平臺。此外,公眾參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途徑極少。
環保大數據的應用驅動環境管理升級
多維的環保大數據實現環境管理定位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形成,但對于海量數據的運營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大數據技術的植入,可明顯增加環保數據解析的維度,透視眾多企業的環境治理狀況,開發出多種打擊環保違法行為的手段,增強環境監管的效力。環保大數據在政府環境監管中典型的應用策略包括污染物總量核算、行業數據評價、企業排污數據規律評價及線上、線下數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