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萬億的投資需求,掀起了水資源PPP模式的熱潮。資本加速涌入,各均加緊跑馬圈地。但PPP項目落地難、政企關系平衡不易等問題仍困擾著整個行業。城市水資源“聯姻”PPP,怎樣才能“婚姻”幸福、白頭偕老?
所謂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而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引入PPP模式能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社會資本進入,將使得項目機制更加靈活,效率大大提高。”業界資深人士徐葉琴如是指出。
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國共發布PPP項目8644個,總投資需求約為10.4萬億元。然而,截至3月納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的項目落地率僅有21.7%,PPP項目落地比較難。阻礙落地實施有多方面的因素,誠如項目本身的回報率微薄;大量PPP項目邊界模糊,投資范圍不明確,公開招標難度大;中介機構經驗不足;缺乏合理的價格調整機制,風險收益分配不合理等。
PPP攪熱水務市場
PPP的興起、行政體制改革、公共服務采購和特許經營的推進重構了環境服務的交易結構,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環境產業的供給側也正在改變和升級。“PPP對政策環境、商業模式的創新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更多機會”,深耕環保多年的王立彤說,環保企業要關注PPP政策的需求,并作出回應。
“PPP是一種政府與市場互動協調發展的連接器,創新發展的轉換器”,財政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說,將政府意愿和市場活力有機結合起來,是未來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2014年以后,政府打破壟斷,放寬準入,充分釋放市場活力,PPP市場火了起來。過去水務公司一般都是區域性的,經過這兩年PPP改革,全國性的水務公司越來越多。目前,地方在財政部PPP信息平臺發布的PPP招商項目有8.3萬億元,發改委去年發布兩批PPP項目清單4.2萬億元。
焦小平介紹,未來公共服務供給將主要通過PPP打破市場壟斷,放開市場準入,讓市場主體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力。“將收費權、財政預算補貼、財政投資以及相關配套投入等資源都整合起來,可以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公共服務。”
焦小平進而指出,PPP項目具有投資時間長、回報穩定、反經濟周期強等特點,PPP領域需要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資本如果想要暴利就不要進入PPP領域,守法、守約經營,就會得到相對穩定的回報,“我們一定要堅持改革的理念,相信市場的力量,中國一定會成為大的PPP市場”。
企業如何借“PPP東風”
然而,在當下的污水治理領域,“九龍治水”問題日趨嚴峻。對此,業內人士黃吉欣認為,根據水務企業的特點,可以考慮在流域和區域層面上綜合解決這一問題。為此黃吉欣提出“三位一體”的理念:“景觀+環保治污+市政水利”。“通過做一件事情,能把景觀、治污和水利的幾個功能全部實現。”
黃吉欣指出,在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項目包中,可以對收費機制進行拆分,使用者付費的項目,可按照自來水、污水廠的機制跟政府談判,來計算如何付費,年限為25—30年;而無法采用使用者付費方式的,可以包含在當地水費、水價中,但容易造成水費、水價過高的局面,另一種可以采用政府付費方式。“現在環保行業大熱,作為水務企業,首先需要項目平臺;在這一基礎上,資本也要介入進來,這樣才能實現項目的落地。”深諳水務之道的王立彤表示。
王立彤認為,環保企業,尤其是水務企業,是一個服務性質極強的產業,因此要實現自我的發展需求,需要首先滿足項目需求,滿足客戶需求,滿足資金對實體服務的需求,從而實現“多贏”的局面。“這需要企業不斷創新,內核既有技術,外在又要有好的市場商業模式,這樣才能有一個長足良性的發展空間。”“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企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王立彤對在PPP大潮中的水務企業提出了自己的期許。
配套改革措施須跟上
而在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如何創新利用社會資本促進公共服務轉型升級,是當前創新發展中的一大主題。怎樣把政府意愿和市場活力有機結合,如何把政府發展規劃與市場的創新和能力相結合,是未來發展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問題。
焦小平介紹說,如今PPP模式已拓展為一種市場化、社會化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管理方式,成為創新發展“新引擎”,被賦予新內涵。對社會資本而言,PPP是一種有償、長期、分期收回投資的商業行為。如何保障企業收回長期投資也是企業家關心的問題。對此,焦小平表示,PPP的發展需要健全的市場環境以及行政、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配套。在這次PPP改革中,PPP項目支付機制進行了擴圍,除了使用者付費外,又增加了政府付費,采取政府和使用者混合付費兩種機制,把政府的錢袋子和政府在項目合同中支出責任掛鉤,因此財政體制改革必須跟上。
環保領域企業負責人及專家普遍認為,PPP模式需要幾大要素保證實施:首先要公開競爭。即民營企業、改制的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平等競爭;其二,把風險和收益掛鉤,在政府和社會資本間合理分配項目風險;其三,全生命周期合作,即把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環節進行整體優化;后,做到按效付費,把項目回報機制與績效掛鉤。
業內人士建議,從立法、政策制定以及操作執行層面的操作指南、合同指南和標準體系等方面建立架構和細則。同時,政府各部門分工協作、優化服務,通過購買服務用好第三方專業機構力量。“當前PPP落地率仍不高,民營企業參與度仍不夠,但我相信民營資本5年之后會在公共服務領域全面崛起。”焦小平說。
(參考資料:深圳商報、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