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垃圾堆上數錢,躺在醫院里花錢”,這曾是浙江省浦江縣老百姓揮之不去的噩夢。而現今,走在浦江就猶如徜徉在花海間,無論是信步城區,還是漫游鄉村,都能看到一程又一程的姹紫嫣紅。
浦江是個好地方。1萬多年前,先人在浦陽江畔開始人類稻作文明的歷史,世界上早的水稻種植記錄和實證將浙江文明史從8000多年上推到1萬多年;1000多年前,一支姓鄭的家族從桐廬遷至浦江,創造了15代不分家的家族聚居史,以孝義治家的168條家規聞名于世并成為當時的治國法典,這便是“江南家”。這是一片風景異常秀麗、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
浦江是個傷心地。30多年來,水晶產業在浦江發端,并迅速壯大為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加上其他行業污染,浦江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多年來列全省倒數;文人雅士輩出的浦江,成為計劃生育、違法建房等社會治理問題多的縣。
浦江是個新樣本。2013年5月6日,在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浦江在全省拉開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的序幕,打響“五水共治”發令槍;2015年6月23日,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試點縣(浦江)建設動員會召開,浦江開始新的探索。盡管時間不長,效果已經顯現:綠水青山回來了,美麗家園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社會風氣轉變了,成為中國社科院、省委黨校等專家眼里基層治理的“浦江樣本”。
水環境危機催生治水新體系
“江河咽,人愁絕。濁污橫溢隨城堞。泉無澤,山凋色。亂花明滅,一川煙積。泣,泣,泣!冠沖發,心如鐵。破荒城壁從頭越。看今日,轅門立。萬民除穢,只爭朝夕。急,急,急!”這是浦江農民詩人吳航發出的吶喊。如今,他的這首《釵頭鳳·浦陽江——母親河的吶喊》就刻印在翠湖邊。
早在2013年,因無序發展小水晶產業而導致水污染問題突出的浦江縣,引起了夏寶龍的注意。浦江縣約有兩萬家從事水晶生產的小企業、加工戶,從業人員近20萬,是浙江傳統“低、小、散”產業的典型。2013年6月底,夏寶龍率隊冒雨從錢塘江三江口溯支流浦陽江而上,親自督戰,并要求以浦陽江的治理為動員令,打響今后幾年浙江治水攻堅戰,并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
面對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全省倒數的現實,浦江縣委、縣政府發動全民參與、依法鐵腕治污。自2013年以來,全縣累計依法查破水污染案件280起,行政拘留303人,刑事拘留60人;累計關停水晶加工戶近兩萬家,目前僅剩1200余家……浦江縣所在的金華市,在全省建立“一表六圖”作戰指揮體系,創建單元護水作戰體系,建立“五水共治”標準體系,建立跨流域治水聯動機制,健全河長路長警長全覆蓋網絡,推進以治促轉……
如今,浦江全縣462條垃圾河、577條牛奶河、25條黑臭河、22條劣V類支流已被徹底消滅,浦陽江出境斷面水質已從連續8年劣V類到基本達到Ⅲ類水。事實上,開展“五水共治”兩年來,浙江共清理垃圾河約6500公里,整治黑臭河5100多公里。截至2015年底,浙江全省累計建成639個鎮的污
水處理設施,完成208個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新增城鎮污水管網6536公里,成為個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的省份。
污水治理覆蓋率逾九成
7月4日,浦江縣浦南街道浦南村內,二十幾位工人正在鋪設農村污水管網,直徑160毫米的管道被埋入地下,鋪上30公分厚的砂石后,填入泥土壓實。不遠處,一口深1.35米的窨井也即將砌筑完成。據悉,浦江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共涉及366個行政村。截至目前,該縣已完成356個村截污納管工程,受益農戶71444戶,鋪設管網766公里,污水治理覆蓋率逾九成。剩下一些村由于農村改造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等原因暫緩。
2016年3月,在村民的呼吁下,浦江縣農辦和街道、村集體籌集資金,啟動污水治理工程。自開工以來,工程方加班加點進行設計放樣、切挖溝槽、鋪設管道、砌筑窨井,預計10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工程建成后,每家每戶的污水,大部分進入縣里的污水處理廠,一小部分經村口分散式終端進行生物凈化處理。”浦江縣農辦有關負責人指出,這將有效改善村里40多個池塘的水質,消除臭水溝,“接下來,我們要在村里的八九家餐飲店附近安裝專門的隔油設施,確保全部污水入管網。”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內容和難點。與城市污水復雜的分類比起來,農村污水處理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將廚房、廁所、洗滌污水和雨水分離凈化。但要改變村民一直以來的生活習慣并不容易,而分散的村落和高低錯落的地形地貌,也給管道鋪設增加了不少難度。為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工程,浦江縣組成以人大代表、鄉鎮工作人員、村民代表等為主的工作組,上門解說,并邀請農戶參與工程建設和竣工驗收,終獲得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鄉村旅游實現美麗蛻變
喚回綠水青山后,浦江每一處鄉村都成為了一處風景,這里豐厚的人文歷史、秀美的山水風光、質樸的老街古村,都成了浦江發展鄉村旅游的特色和優勢。走進群山掩映之中的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一股靜謐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棟棟杭派與徽派建筑風格的古建筑錯落有致。俯瞰整個村落,馬頭墻此起彼伏、美不勝收;步入村落之中,回廊、巷道縱橫交錯、移步易景。
忽而聽聞一陣手鼓聲,循聲而至就來到了廿玖間里,這里原是大戶人家的一處宅子,共有二十九間,而現在這里成了青年創客的樂園,地質科普館、手工DIY、花藝、非遺文化、手工美食工作室……每一間都有著不同的內容和故事,有游客甚至逛了一下午仍覺得意猶未盡。
眼前庭院深深、歲月靜好的畫面很難讓人聯想到,這個村落曾是浦江水晶的發祥地,多的時候這里有316家水晶作坊,村里充斥著水晶機器運轉的轟隆聲。自“五水共治”后,虞宅鄉境內的水晶加工戶被一一取締,青山綠水又重回到了人們的視線。水晶整治后,如何找到一條讓老百姓富起來的道路,當地將目光瞄準了鄉村旅游。
虞宅鄉黨委書記周占偉介紹說,發展鄉村旅游為古村注入了活力,“以新光村為例,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游客都在15000人次以上。村民光賣賣小吃,生意好的有三萬多收入,抵得上打一年工了!”
不只是新光村,如今在浦江,多地都在上演著“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的美麗故事。坐落于通濟湖畔的前吳鄉民生村,環繞在崇山峻嶺之間,“五水共治”后的她像洗去污垢的村姑迎回了俏麗容顏。2015年,浦江鄉村旅游人次367萬,同比增長45.06%,旅游收入34.6億元,同比增長87.03%。郁郁青山、潺潺綠水、繁花勝景,沉淀在浦江的這些現代社會為稀缺的元素,如今已然成了現代人“明碼標價”的“金山銀山”。
(參考資料:浙江日報、中國新聞網、金華日報、中國環境網)